(2015年10月17日)
10月12日至17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遼寧省申報的24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以下簡稱縣)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遼寧省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要求,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在對遼寧省申報材料嚴格審核的基礎上進行的。
督導檢查組分7個小組對24個縣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231所,其中小學109所,初中72所,一貫制學校48所,完全中學2所。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96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7793份,回收有效問卷7685份;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
督導檢查組對24個縣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遼寧省24個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市)辦學基本標準后進行。各?。▍^、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遼寧省結合本省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12項主要督查指標,包括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理化生實驗室(小學科學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綜合實踐活動室、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心理咨詢室、校園計算機網絡接入傳輸速率、安防監控室、教職工與學生比、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比例。檢查組對24個縣的各項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具_到了評估標準(詳見表1)。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教學用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任教師數八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個單項指標均達標)。計算差異系數的八項指標數據均來源于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差異系數是一組數據的標準差與其均值之比,是測算數據離散程度的相對指標。差異系數的值越小,說明縣域內校際間的差異也越小,即學校間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結果:遼寧省24個縣的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其中小學綜合差異系數在0.244至0.646之間,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在0.008至0.536之間(詳見表2)。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遼寧省根據實際,在實施辦法中增加到五個方面48項指標,總分120分,得分率達到90%(即108分)為合格。核查結果:24個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均在108至119分之間,達到了國家規定要求(詳見表3)。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需要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遼寧省對24個縣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我們此次也設計了問卷,通過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與遼寧省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24個縣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遼寧省24個縣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經驗和做法
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在前面24個縣通過國家認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今年又有24個縣接受了國家評估驗收。這24個縣克服種種困難,采取有效舉措,強力推進均衡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義務教育再上新的臺階。
(一)強化三大保障,全面落實政府主體責任
遼寧省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列入考核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的重要內容,采取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制度建設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落實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各縣普遍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教育行政部門綜合協調,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參與監督服務的管理體制,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丹東市元寶區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教育、發改、財政等多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政府為主導、教育為主體、相關部門參與、全社會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錦州市古塔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了“三位一體”組織體系和市、區兩級聯動工作機制,為義務教育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強保障。大洼縣不斷完善領導調研、督察通報、督導催辦、行政包片、調研視察“五位一體”的組織保障機制,有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強化經費保障。各縣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堅持年初預算優先考慮教育、執行預算優先滿足教育、年終調整決算優先追加教育,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經費保障。法庫縣建立了公共財政長效保障機制,五年來共投入資金13.4億元,增長了87%。新民市2011年以來,義務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和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連續四年穩步增長,年均增長16.5%。其中小學年均增長17.6%,初中年均增長22.8%。撫順市沈撫新城2010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約2.3億元,實現了校舍建設和硬件設施配備的城鄉均等化。
三是強化制度保障。各縣普遍建立了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明確有力的問責機制,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沈陽市沈北新區建立了市管領導干部“兩包四聯系”機制,常年堅持學校幫扶工作,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解決實際困難??灯娇h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與政府主要負責人和有關部門負責人政績掛鉤,建立了四大班子領導成員、縣直單位聯系掛鉤學校制度,將工作任務進行分解,明確了單位及部門職責。撫順市東洲區建立了依法履行教育職責的工作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了年度績效考核辦法及激勵機制,形成了政府主管、教育主抓、部門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良好格局。
(二)加強三大統籌,大力推進資源均衡配置
遼寧省切實加大省級統籌力度,全面落實“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完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大力推進學校布局科學化、辦學條件標準化、校長教師隊伍交流制度化,切實保障了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就近入學的權利。
一是統籌規劃學校布局。沈陽市皇姑區強化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學校布局,積極探索一體化辦學、教育共同體,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灯娇h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建設了1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建筑面積近18萬平方米,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遼中縣歷時3年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實現了“一鎮一校、一校一品、一品一優”的辦學目標。營口市站前區教育布局規劃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保持一致,幾年來先后7次進行了學區調整,進一步提升了全區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二是統籌推進學校建設。沈陽市皇姑區2011-2014年投入8000萬元使所有學校實現了光纖“千兆進校園,百兆進課堂”。長??h投入1億多元強力推進“均衡縣”建設,實現了全部海島學校校舍樓房化、操場塑膠化、辦公現代化、環境優美化。東港市幾年來投入2.7億元,大力推進學校新建、改擴建改造和設施設備標準化配置工作。丹東市振興區幾年來投入3億多元,按照“全面達標、適度超前、注重實效”的原則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改造校舍7.9萬平方米,改造操場8.9萬平方米,新增、改擴建專用教室251個,配備了443套“班班通”設備,全面提升了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水平。北鎮市針對義務教育面大點多的特點,把實現辦學條件的全域均衡作為重點民生工程進行推進,2012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5.5億元,推進辦學條件標準化。
三是統籌教師隊伍建設。丹東市振興區緊抓備課組、學科組、年級組校本研修主陣地,強化全員培訓,實施“德研、教研、科研”三研融合,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遼陽市白塔區通過組織推薦、民主測評、績效考核、專業考試、公開競聘等形式,組建各校的領導班子,并實施定期培訓、考核和交流調整,三年來交流調整校長17人,交流率達到了80%。大洼縣通過強化在崗教師培訓、開展結對共建及補充教師資源等多種方式,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近4年來,開展崗位培訓累計1.7萬人次,招聘錄用430多名教師。大石橋市近年來共招聘教師389名,其中90%派往農村,使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升。
(三)推進三大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遼寧省堅持育人為本、能力為重、健康第一的工作方針,全面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大力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引導學校樹立全面、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和人才觀,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是大力推進中小學德育改革。遼中縣堅持以人為本、以校為本的原則,加大學校文化建設力度,形成了人人都育人、處處都育人、事事都育人、時時都育人的氛圍。長??h投入60萬元專項資金,分3期開展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培訓,6人獲得國家二級、165人獲得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錦州市古塔區開辟了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依托,以“英雄中隊”創建為載體,以感悟、堅持、創新為思路的德育特色教育之路。鐵嶺市清河區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養成教育和法制教育三大主題教育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知恩、向善、求實、創新”的良好品格,全面提升德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
二是強力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營口市站前區以課例為載體,推進同課異構、三課兩反思,把“典型觀摩”和“教學研討”緊密結合起來,年平均開展60余次觀摩研討活動,覆蓋所有學科,形成了整體推進教學改革的良好氛圍。營口市鲅魚圈區以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為出發點,開發富有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精品課程,構建了“主體-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遼陽市白塔區以構建高效課堂為目標,通過開展片區教研、校長講學、學科研討、名優教師送課到校、校際間優質課交流,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三是積極推進綜合評價改革。大連市長興島經濟區、撫順市新撫區積極推進小學考試評價制度改革,除語文、數學、外語等3個學科外,其他學科全面取消百分制,實行等級制,發揮了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丹東市振興區完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通過整體推進與重點扶持相結合、全面要求與典型引路相結合、特色創建與區域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倡導學校個性辦學,建設了一批特色學校。東港市健全質量、特色、品牌、管理、績效、安全6大系列86個專項900分的“ZTP900”考核評價體系,有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四)突出三個關注,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遼寧省不斷完善以居住地學齡人口為基準的義務教育管理和服務機制,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家庭經濟困難資助體系,大力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切實保障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城鄉適齡殘疾兒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一是關注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撫順市東洲區建立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關愛制度,設立了“留守兒童之家”,開展了幫扶活動,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能夠安心學習、幸福成長。撫順市沈撫新城為115名留守兒童建立了專門檔案和聯系卡,由班主任、科任老師結對幫扶,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營口市鲅魚圈區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開辟“綠色通道”,享受“同城待遇”,做到“四個一樣”。葫蘆島市龍港區健全工作責任制,及時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時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保障4332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全部就近入學。
二是關注殘疾兒童。新民市保證特殊教育經費投入,特教學生實行“三免兩補”政策,建立健全隨班就讀制度,全市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99%,切實保障了特殊學生平等享受優質義務教育權利。大連市花園口臨港工業區注重殘疾學生享受教育的機會,殘疾兒童入學率達100%。
三是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沈陽市沈北新區從2008年起,每年出資200萬元用于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累計資助學生6286人,每年投入300多萬元開展普惠制的校車補助工作,切實減輕了學生經濟負擔。大連花園口臨港工業區2011-2014年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中小學生114人,困難群體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得到有利保障。葫蘆島市龍港區各中小學建立了“愛心基金”、“扶貧基金”,基本形成“獎、助、減、免、貸”等多種形式并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保障貧困學生平等接受教育。
(五)推進三項創新,全面提高均衡發展水平
遼寧省不斷完善督政與督學并重、監督與指導并重的教育督導制度和監督問責機制,大力開展增值評價工作,不斷創新學校管理和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建立了督導檢查結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為全面提高均衡發展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創新督導監測機制。沈陽市皇姑區嘗試網上督導,在督導過程中采用“看、聽、查、訪、錄、議”六字工作法,有效運用督導結果,促進區域資源合理配置。法庫縣堅持督導視導結合,健全督導工作制度,充實督導隊伍,強化督導,實現了學校掛牌督導和視導工作全覆蓋。大石橋市創新督導評估考核與責任追究機制,初步構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導、監測評價、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體的教育監測工作格局。
二是創新學校管理機制。丹東市元寶區以培訓到位、溝通到位、監管到位、獎懲到位等“四個到位”為抓手,鼓勵各校在自身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局面。北鎮市從2012年開始開展星級學校、星級班級、星級小組、星級學生的達標升級活動,實現了學校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全面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鐵嶺市清河區深入推行“關注細節、明確責任、重視過程、堅持制度、加強監督”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全區各中小學校的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三是創新資源共享機制。大連長興島經濟區每年投入100萬元專項資金率先實施區際對口幫扶新機制,實現共同發展。撫順市新撫區深入實施優質教育“點鏈片”協作化發展、整體穩步推進工程,分批次、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教育資源共享工作。北鎮市按照頂層設計、全域推進的發展思路,在全市建成多媒體教室1203個、名師工作室23個、專遞課堂6個,率先完成了“三通兩平臺”建設,構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機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根據2014年教育事業統計報表審核和此次督導評估現場檢查,部分縣仍有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
(一)部分學校辦學條件仍有缺口
部分學校占地面積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不足。沈陽市皇姑區、沈陽市沈北新區、遼陽市白塔區占地面積不足的學校比例較高。葫蘆島市龍港區、營口市站前區、遼陽市白塔區、沈陽市皇姑區、新民市、撫順市新撫區等均有部分學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不足。丹東市振興區個別學校的圖書陳舊老化,東港市專用教室缺少,儀器設備不足。營口市鲅魚圈區個別學校實驗室和藝術教室面積不足。大石橋市部分村小教育設施設備相對老化。大洼縣有的學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投入不足。
(二)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新民市、遼中縣、北鎮市、大連市花園口臨港工業區50周歲以上的教職工比例偏高。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不足。撫順市新撫區、撫順市東洲區、撫順市沈撫新城、營口市站前區、鐵嶺市清河區部分學校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比例偏低??灯娇h、營口市鲅魚圈區部分學校教師數量不足。大連市花園口臨港工業區教師任教學科與所學專業不對應的比例偏高。東港市教師交流機制不夠完善,在學校人轉變成系統人方面缺少如職稱評定、工資晉升、生活補貼等切實可行的辦法。
(三)部分城鎮學校班額偏大
本次受檢縣中均有部分學校不同程度存在大班額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城區學校班額偏大,有的大班比例偏高。沈陽市沈北新區、大連市長興島經濟區、丹東市振興區、北鎮市、葫蘆島市龍港區問題相對突出。
四、督導意見
(一)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持續改善辦學條件
各縣要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落實“三個增長”。要緊緊抓住“全面改薄”的歷史機遇,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對每所學校的校舍、實驗設施、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音體美器材等進行標準化配備,確保達到省定標準。要根據城鎮化加快的形勢,研究建立相應的監測機制,盡力解決城鎮大班額問題;對于長期難以解決的老城區校園面積狹小的問題,要主動應對,形成有效對策;對于城區新建住宅小區、生源較集中的區域要配套建設學校。
(二)進一步加大調配力度,持續優化教師結構
各縣要進一步加強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拓寬教師補充渠道,有計劃地補充農村師資,補充緊缺學科教師,補充優秀骨干教師,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要通過實施農村教師獎勵計劃、設立農村教師專項補貼等,不斷創新教師激勵機制,讓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要加大城鄉學校校長、教師交流力度,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努力實現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和縣域內校長教師資源配置均衡化。
(三)進一步加大政府統籌,持續提升均衡水平
各縣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統籌管理,履行各自職責,建立健全推動有力、檢查到位、考核嚴格、獎懲分明、公開問責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責任制,確保如期實現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規劃的目標。要進一步強化督導,對已實現基本均衡目標的縣做好動態監測,鞏固提高均衡水平;對未達標地區要加強督查,指導做好查缺補漏工作,推動均衡發展目標如期實現。要針對本縣單項差異系數不達標的問題,制定具體的整改方案,加大工作力度,不斷提升均衡發展總體水平。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遼寧省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