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用創新發展理念引領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
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生命教育與生態教育
用協調發展理念引領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與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用開放發展理念引領教育開放與教育國際化
用共享發展理念引領教育公平與教育扶貧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理念”,也是推動“十三五”期間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用創新發展理念引領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
五中全會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已經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過去那種以廉價勞動力為優勢、以犧牲環境和透支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就需要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教育與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創新不是憑空臆造的,它建立在知識的傳播、轉化和應用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從國際經驗看,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如韓國、日本等,都是依靠教育的力量,依靠創新取得成功的。
因此,全面提高國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首先應從教育創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出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進而提高整個民族的創新水平。
從人才成長與科學研究的規律來看,創新教育尤其應該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保護好奇心。好奇心是打開未知世界之門的鑰匙,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應該讓學生養成提問的習慣,養成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二是尊重差異性。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潛力與可能。整齊劃一的教育,分數第一的學校,永遠不會培養出創造性的人才。好的教育應該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應該給每個人最大的發展空間,幫助每個人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三是樹立自信心。自信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應該鼓勵學生向未知的世界挑戰,向自己的潛能挑戰,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享受戰勝困難與戰勝自我的感覺。四是培養意志力??茖W研究與創造的過程是漫長而復雜的,急功近利、心浮氣躁不可能有所成就。應該努力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品質,讓學生學會頑強地應對困難,永不言敗,永不放棄。
用協調發展理念引領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與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五中全會提出,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在效率優先、重點建設的政策導向和錯誤政績觀的影響下,我國教育存在著明顯的不協調。一是區域教育發展不協調。東西部教育差距較大,如上海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是貴州的7倍,初中生生均教育經費是江西的近10倍。城鄉教育不協調,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城市和農村教育的硬件及軟件相差很大,尤其是農村教師隊伍的質量與城市有很大差距。二是不同類型的教育發展不協調,如民辦教育、職業教育、地方高校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沒有得到應有重視。三是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不協調。重知識傳授輕人格養成,重分數輕做人的情況比較嚴重。
根據協調發展的理念,全會提出要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城鄉教師交流,辦好特殊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等。按照全會的要求,應該盡快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在國家教育投入優先向西部地區、邊遠農村傾斜的同時,省級政府應該大力縮小縣域內的城鄉差異、校際差異。要遵循“就近入學”的基本原則,合理規劃好農村學校。探索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區域教育發展新格局,探索城鄉互補的新機制,并對已經形成的區域教育規劃作出必要調整,突出一體化發展總體思路。對于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中的“短板”,如民辦教育、職業教育、地方高校,以及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也應該加大扶持力度。
同時,《建議》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教育全過程,這對于改變過去以應試教育為中心,分數至上的不協調現象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體現了在教育上也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
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生命教育與生態教育
五中全會提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從教育的視角出發,家園的環境建設,可以分為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間關系的建設,分別對應著生命教育和生態教育。
以人為本,重視生命,是教育的出發點。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在“戰略主題”一章中明確提出了“學會生存”和“重視生命教育”等重要理念,我國的生命教育由此進入全面深入探索的全新階段。
生命是大自然最為神奇的創造。每一個生命都是奇跡般的存在。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因自主而積極發展,因超越而幸福完整。由個體物質存在的自然生命,個體與人、自然、社會形成的交互關系的社會生命,個體的情感、觀念、思想、信仰等價值體系的精神生命,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才形成一個立體的人。
以此反觀我們的教育,就不難發現:如今越來越早就開始的嚴密應試訓練,不僅輕視生命的長度,同時也極大縮減生命所能達到的應有寬度,弱化了生命所能達到的應有高度。一個人的生命欠缺了應有的長度、寬度與高度,那么他所能發揮的創造力就極為有限。
所以,用綠色發展理念,讓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點,意味著協助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通過教育拓展每一個生命,就會讓社會更加和諧,也能讓人類不斷地走向崇高。
生態教育是以大自然或人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而開展。環境問題是全球化面臨的難題。不分國家地區,人類如今共同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生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重經濟輕環保,導致環境污染嚴重,交納了不少慘痛的學費,生態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應該把生態教育編寫為跨學科的綜合課程,和其他相關學科深度融合,不僅推進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更注重背景文化的濡染,并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激發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這樣的生態教育才能真正落實下去。只有受到生態教育的普通人越來越多,我們生活的環境才能文明起來、美麗起來。
用開放發展理念引領教育開放與教育國際化
五中全會提出,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其實,開放也是教育繁榮發展的他山之石。用開放發展理念推動教育開放與教育國際化,不僅擴大了教育資源供給,滿足了人民群眾選擇性教育需求,而且推動著教育體制與機制創新,是多贏之舉。
推動教育開放,首先意味著對市場開放,讓民辦教育活起來。改革開放后市場上興起的民辦教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是進入21世紀后,民辦教育因為種種原因發展停滯。據統計,1980年到2005年,我國社會與私人教育投入超高速增長,年均達19%。但2005年到2012年社會和私人的教育投入下降到2.6%,民間教育投入占比從2005年的39%下降到2012年的20%。全國民辦學校萎縮、骨干教師流失的情況比較普遍。盡管有關統計顯示,近年來全國民辦學校數量在增加,但實際上新增的多為投入相對較少的民辦幼兒園,而非中高等教育機構。民辦教育界普遍反映被三個方面的問題困擾:“民非”的法人定位,使民辦教育政策不完整不配套;制度環境有欠公平,使民辦教育發展缺少后勁;缺少辦學自主權,民辦學校很難辦出特色和質量。
為此,我們應該盡快研究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教育的鼓勵性政策。從民辦教育的營利性與非營利性上設計分類制度體系,讓捐資辦學的民辦學校得到政策性資源的最大支持,非捐資、非營利性的民辦學校獲得清清白白的政府獎勵,營利性民辦學校坦坦然然地獲取經濟利益;應該落實辦學自主權,在政府、學校之間劃分出權力邊界;應該加強現代化學校制度建設,讓有思想、有水平的教育工作者能夠真抓實干;讓第三方擔任評價,建立多元教育評估體系等,用民辦教育這條外來的鲇魚攪活原有的教育。
推動教育開放,也意味著對社會開放,把各界精英請進來。這也是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大學正因為有大師才成其為大學。如果文化精英不到大學去,大學永遠沒有希望。大師需要大學,需要有更多機會傳播和豐富自己的思想;大學也需要大師,需要借大師之力培養高端人才。比如天津大學為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先生成立了“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為大學如何吸引和留住大師,以及中國優秀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如何走進大學探索了一條路。早在民國時期,我們就有一大批各界精英駐扎在大學里。在世界大學教育體制中,駐校作家和駐校藝術家已經成為了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只有向社會開放,向精英開放,才會創造更多的精彩。
對國際開放,則意味著教育的“請進來”和“走出去”?!罢堖M來”,加大國際合作辦學力度,讓國際優秀教育資源在中國匯聚,成為中國的智力資源之一。諸如蘇州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這樣的國際合作辦學,應該繼續積極推進?!白叱鋈ァ?,通過吸引外國學生來華留學,通過各種交流活動,如“中俄人文交流機制”等,讓中華文化走出去。
其實,即使我們不主動推行教育國際化,市場這個看不見的大手也在悄悄推動這一進程。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繼續增加,總數近46萬人,比上年增長約11%。而Visa大數據“解碼”海外留學花費時發布,中國大陸網絡支付額亞洲第一,從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一年之間,海外教育網絡支付支出同比增長34%,超過了4.83億美元,排名亞洲第一。來自美國旅游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2013年的國際教育支出為2600多億元人民幣,2018年可能增至8540億元人民幣。
由此可見,我們推行教育國際化,不僅會提高教育的品質,也能夠節約學子海外留學的不菲額外開支,并能相應地拉動我國經濟。
用共享發展理念引領教育公平與教育扶貧
五中全會提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教育方面,共享就是要讓全體社會成員“一個也不能少”地享受優質均衡的教育成果。
共享的理念對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對均衡、相對優質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體現?!笆濉逼陂g,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兒童和殘障兒童,是我國教育體系中應該特別關注的三個重要群體。
首先,要下力氣全面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目前全國每年大約有1.5億農民進城務工。雖然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明確了以流入地為主的基本政策,但是從各地的情況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遠遠沒有得到解決。各級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不存在所謂的“農民工子女”,這些孩子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們的素質直接影響今后城市的風貌。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教育,本來就應該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職責。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這些城市新居民的教育新需要也會隨之而來,各地應該提前規劃應對。
其次,要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我國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近年來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屢見報端,自殺、性侵、失蹤、意外死亡等,令人觸目驚心。留守兒童的監護缺失問題已經帶來嚴重后果,數千萬的鄉村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一是要完善相關法律,依法推進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工作。二是要根據規劃建議的要求,從國家層面進行產業布局,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人口流出地轉移。調整生產布局,加大對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兒童大省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扶持小城鎮建設,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轉移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鄉村兒童的父母能夠離土不離鄉,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同時,要標本兼治,大力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等。
再其次,要大力推進特殊教育。雖然近年來中央啟動了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央財政經費增加了7.5倍,但是全國仍有600個30萬人口以下的縣沒有特殊教育機構,仍然有超過10萬的適齡殘疾兒童沒有接受義務教育,升入高中段學習的不到30%。幾乎所有的普通學校都缺乏接納殘障兒童隨班就讀的專業教師與資源教室,與國際流行的全納融合教育理念差距很大。
扶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督ㄗh》已經莊嚴承諾要在2020年全面解決7000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要求實現精準扶貧,提高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質量,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對于教育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關鍵的任務。
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貧。一方面,教育經費、教育資源要精準地向貧困地區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優秀教師到貧困地區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聯網進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要建立全國統一的教育資源平臺,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免費向公眾開放,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試卷、最好的練習題、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免費提供給西部地區、農村地區,讓所有師生可以利用網絡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
總之,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理念”,應該成為“十三五”期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引領中國教育健康發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