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教委副主任 牟延林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已站在了“而立之年”的節點上。30多年的滄桑巨變,成就了地方高校人的辦學夢想,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成員,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人才供需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地方高校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愈加嚴重,“就業率低、專業對口率低、就業質量低”的“三低”狀況日益加劇,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的新機制,迫切需要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重拾對我國當代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基本尊重。恰逢其時,國家三部委“22條轉型發展”重大決策應運而生,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時代的來臨,標志著“對‘手’的教育”的理性回歸。為此,筆者概括為“五個重拾”:
一是重拾“迷失”的當代大學價值。也就是解決當代大學價值使命的問題。世界一流的應用技術大學、以及我國少許地方本科高校業已轉型的成功經驗,已經告訴我們,應用技術型高校是以培育“動手能力”為核心的專才教育,是強調“實踐性”的教育類別,而非教育層次,更沒有高低和貴賤之分,只是分類定位不同。其肩負著“四大使命”,即:培養高層次應用人才、開展應用研發創新、服務就業創業和區域發展、提供終身學習機會的價值使命。從而實現“四個轉變”,即:把地方高校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
二是重拾“迷失”的學習者屬性。也就是解決我國當代應用技術型大學服務主體的問題。學習者的屬性決定大學的形態,引領大學價值導向。筆者一直認為,大學的學習者有“五個身份”,也就是有“五個屬性”,即:受教育者、投資者、消費者、決定者(支持與顛覆“雙重角色”)、成長者。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主體,是大學的第一“顧客”,教育者理應從“功利”回歸“平凡”,以德化人,以情感人,更加關注學習者的心理、尊嚴與靈魂,讓心理更健康、讓尊嚴更體面、讓靈魂更純潔,為學習者不斷創造成長成才成功的價值,使其成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勞動者、合格的職業人,而培養一批又一批能工巧匠,正是應用技術型高?;緝r值的集中體現。
三是重拾“迷失”的培育模式。也就是解決我國當代應用技術型大學人才培育模式的問題。學習者的成長,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歷程,而應用技術型教育僅是整個成長環節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和轉折點,其培育目標的達成需要“前銜后接”的奠基,需要與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融通。也就是說從幼兒園、小學至高中都應強化“對‘手’的教育”,讓學習者從小享受“動手”的樂趣,把基本生存技能、日常生活技能、文化傳承技能和技術創新技能貫穿學習者成長的全過程,讓動手教育呈現出潛在的價值。在此基礎上,推進應用技術型高校真正建立起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實現“三個對接”,即: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真正把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穿到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到實處。
四是重拾“迷失”的師資保障。也就是解決我國當代應用技術型大學請誰來教的問題。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師資是基礎保障。筆者認為,轉型發展的地方本科高校應該把師資分為理論教育崗與技術教育崗“兩大類”,并按“存量教師”和“增量教師”綜合考慮。存量教師主要指現有傳統師資培訓提升技術教學能力的教師,增量教師主要指新增師資主要來源于企業行業且具有一定企業經歷的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調整教師結構,改革教師聘任制度和評價辦法,重點引進行業公認專才,聘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為專業建設帶頭人、擔任專兼職教師。通過績效考核增強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實現“兩個轉型”,即:教師知識結構轉型和能力結構轉型。
五是重拾“迷失”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解決我國當代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動力不足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起步晚,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利益攸關方的權益、地位、作用缺乏法規保障?!叭课?2條”,為轉型發展定做了“壓艙石”和“定心丸”,明確辦學方向和運行機制等重大事宜。推進落實“四個自主權”,即:考試招生、教師聘任聘用、教師職務(職稱)評審、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按“兩個標準”,即:應用型高校設置標準和應用型高校評估標準,開展績效評估。加大“兩個支持力度”,即:對改革試點統籌給予傾斜支持,加大對產業發展急需、技術性強、辦學成本高和艱苦行業相關專業的支持力度。從而使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型大學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認同,使來之不易的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30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步履維艱。伴隨著我國應用型高校創新制度的不斷完善,一批又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必將會找回“迷失”,重塑尊重和尊嚴,煥發“而立之年”的活力,成就轉型發展的夢想,以更加嶄新的姿態屹立于當代大學之林,令國際高等教育刮目相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