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馬陸亭
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需要確立部分高校應用型的類型定位和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責使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構建產業新體系,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近期,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使高校分類體系建設邁出了關鍵步伐,并將有效增進教育與社會的契合,滿足人們的多元成長需求。
高校模式趨同是一個實踐性難題
“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是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任務,其實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也提出過相關的要求,只不過高等教育大眾化快速推進使得解決這一問題的迫切性越來越突出。
過去我們的高等學校也有體系,如“博士授予大學、碩士授予高校、普通本科高校、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建設高校和其他高校,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地方高?!钡?,只不過這些分類的層次色彩太濃,致使大家盲目升格、求大求全。
高校分類問題不是一個純理論問題,道理大家都明白,關鍵是實施。為什么高校分類難以形成共識?因為結構是客觀的而分類主觀的,把復雜的結構進行簡單的分類,怎么分好像都不盡人意,看似簡單卻總難有進展;為什么高校定位難以落實?因為好的標準單一,誰不想更上一層樓,誰不想奔個更高的目標;為什么高校趨同現象必須解決?因為大學已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需要融入社會。因此,高等學校需要以自己的特色來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不斷擴展,高等學校從單一的傳統大學模式走向了多樣化辦學模式,而其中應用型高校的發展最具活力。在發達國家的高校體系中,應用型高校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德國的工業大學和應用科學大學、法國的工程師學校、英國的城市大學和多科技術大學、美國的專門學院等,它們有些還進化成舉世聞名的研究型大學或最精英高等教育機構。如果將“創新”比喻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的話,那么“應用”就是維持其良性運行的血液。
確立應用型高校類型是奠基性的制度安排
十幾年來,圍繞高校分類產生過不少的方案設計,但都難以實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理念無操作,很好的思想不能轉化為現實的制度安排。這次,《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頂層設計、制定應用型高校的設置標準和評估標準等,就是一種很務實的制度安排——不僅提出方向,而且給出實施路徑。這種安排必將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局面。
首先要明確,轉型發展是國家戰略。轉型發展不僅是理論概念,更是行動實踐,是基于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而做出的戰略選擇,與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等國家重大戰略有呼應關系;是關于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政策、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向和方式的重大調整。相關高校對此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要有深刻認識。
其次要清楚,轉型發展有頂層設計。國家發展不僅需要坐而論道的理論家,而且需要身體力行的實踐者。目前,我國學者發表論文數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引用率世界第四,但我們還不是創新型國家,我們的制造業總體距產業鏈前端還有差距。部分高校轉型發展是對我國高校體系的重新設計,而推動的重點就是應用型高校建設,這也是我國目前高校體系中的薄弱環節。這一整體設計包括院校設置、招生計劃、撥款制度、治理結構、學科專業、人才模式、師資隊伍、招生考試、評價制度等多個環節。
第三要知道,轉型發展依據強大的社會需求支撐。全國高校畢業生每年有700多萬人,壓力很大??砂串斈陜r格,筆者計算了國內生產總值與普通高校畢業生數的比值,結果分別是1993年6.19、2003年7.23、2013年8.14,變化并不明顯,甚至經濟增長還高于教育增長,可見二者的不適應主要是結構和觀念問題。毫無疑問,作為世界加工工廠和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區域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社會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將為應用型高校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四要明白,轉型發展基于眾多高校的發展愿望。在國家出臺部分高校轉型發展政策之前,許多地方高?;谏鐣枨蠹白陨戆l展的需要,已開始自發探索起“服務型、應用型、技術技能、行業特色、區域特點、創業型”等多種新型高校發展道路,殊途同歸,駐馬店共識的取得即表明了這部分高校的共同心聲。
轉型發展重在實踐
這里的實踐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轉型高校要加強實踐探索,走出一條適合區域發展需要的新型辦學模式;二是這種模式必須加強實踐環節訓練,培養真正滿足行業企業崗位要求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方向、理念有了,落實、實施就成為關鍵,而這仍需要改革創新。改革的主要方面有:
教學模式?,F代技術需要遵循科學原理,不知原理技術很難進步;技術又是習得的,需要真實環節訓練。因此理論教學和實踐培訓是應用技術大學最基本的育人方式。所以,《指導意見》規定的實訓實習課時必須占專業教學總課時比例達到30%以上,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把行業企業的一線需要作為畢業設計選題來源等具體措施,就是要用制度性因素來保證實踐環節教學。
辦學模式。它非常關鍵,制約教學模式,我們常說的千校一面指的就是辦學模式,我們的高校轉型是否成功也主要看辦學模式。我們現在倡導的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就是希望能在辦學模式上有所突破,實現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治理模式。應用型高校需要與區域經濟發展融為一體,需要積極開展與產業、企業的合作,因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僅僅是一種辦學模式,更是一種基本的治理模式。這類學校需要多方共治,我們需要把管理的思維轉向治理。省級政府要支持轉型高校開展理事會、董事會、專業指導委員會、教育集團等改革探索和建設。
教師標準。轉型是否成功,教師是關鍵。教師沒有實踐能力和產業視野,怎么能夠要求學生具備這些能力呢?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作為上世紀新產生的一類高等學校,要求所有教師必須有五年以上行業工作經驗,還大量聘任來自企業界的兼職教師,注重與區域產業結構的緊密結合,辦學模式、教學模式與傳統大學明顯不同。因此,轉型高校需要調整其教師結構,在崗教師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或開展定向培訓,新進教師應該有產業工作背景,還需聘請企業優秀人才擔任專業建設帶頭人或兼職教師。新型高校需要新型教師。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