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現代公共教育體系,推進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對于提升家庭成員的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是對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社會的進步具有極為重要作用的教育。
改革開放之后的家庭教育工作走過了三十余年的歷史。1992年,國務院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兒童工作綱領《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政府開始主導家庭教育指導工作。1996年,全國婦聯、教育部頒布了第一個家庭教育工作專項文件——《全國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計劃》,在之后的3年中兩個部門聯合配套頒布了“家長學校工作意見”、“家長教育行為規范”,開展了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的檢查與評估,從此家庭教育逐漸走上了政府主導、管理和指導的發展軌道。2011年,將“構建基本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作為了2011-2015年的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的總體目標,家庭教育工作進入了擴大覆蓋范圍、建立指導體系、明確公益性質、提高專業水平為主要任務的新的階段。
此項《指導意見》是教育部關于家庭教育工作的最高指導意見,是我國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構建中的重要里程碑。對新時期的家庭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是現代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體現。這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體現了對家庭教育的社會意義的高度認識。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父母的個人事務,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轉型,家庭教育的性質和功能也開始發生變化,家庭教育的過程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持,其結果更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家事”,更是“國事”。因此《指導意見》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家庭教育工作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它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第二、展現了教育要統領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大視野。《指導意見》指出加強家庭教育工作,要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推動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共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戰略性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第三、突出了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位置。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學校系統特別是中小學幼兒園的家長學校已經成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主陣地,《指導意見》再次強調了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位置。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有責任也有能力整合教育資源,可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同時家長和學校的教育對象是一致的,教師了解學生的情況,對家長的指導更有針對性。此外,學校的家長學校對家長的指導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可以保證較高的參加率,起到對服務對象的基本覆蓋的作用,對于基本、系統的知識和理念的引導和普及也能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對于學齡兒童家庭的基礎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學校具有天然的優勢。
第四、提出了對家長委員會功能和作用的新視角、新要求。《指導意見》將家庭教育指導作為家長委員會的重要任務,定期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傳授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作為工作內容。在家校合作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工作是一個重要方面,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是重要的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是非制度化、個性化的教育,其教育內容、方法、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家庭的私人領域,而家長的教育素質、教育能力參差不齊、教育效果相差甚遠,需要借助學校、社會等力量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特別是現行階段學校對家庭的教育支持,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溝通和了解,最終實現家長委員會的最優功能,達成家長與學校的互利相長。
第五、注重形成發展廣泛的社會支持網絡。《指導意見》注重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與社會教育資源的緊密結合,賦予了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在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中的實際作用。站位于全面統籌、協調、鼓勵、倡導各類社會和市場資源對家庭教育的廣泛支持的高度。發揮了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家庭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如何發揮好公共服務體系和現有機構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服務作用,建立聯動機制發揮好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和優勢,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思路和回答的問題。教育部率先提出了此項《指導意見》,為各系統、各職能部門推進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范本,為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了重要基石。
在我國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建構中要因循“?;?,強基礎,建機制”的基本思路。在管理體制構建中,發揮政府職能,建立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管理體制;在政策法律建設中,完善家庭教育相關政策法律;在機構設置與工作機制建構中,完善機構設置,理順工作運行、服務供給機制,實現體系的全覆蓋;在人員隊伍培養中,建構合理化的隊伍構成,加強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實施機構(組織)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要針對對象、目標、內容、形式的現實特點、問題和需求。(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 叢中笑)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