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你在北方的暖氣里守候一場大雪,我在南方的云霧中追尋一個答案……11月18日,教育部新聞辦組織“綱要5周年、教育新跨越”中央新聞媒體系列采訪團貴州行開啟。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政協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電視臺、人民網等十余家新聞單位近20位記者,奔赴云霧深處的校園,因為那里有他們想要追問的答案——國家政策制定后,這些年,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比例提高了嗎?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營養改善計劃效果如何?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回顧記者們這一路走來都看到了什么——
第一站
甕安中學
時間:11月18日下午16:30
貴州省甕安中學
11月18日下午,采訪團從貴陽機場直奔甕安中學,經過約2小時的奔波終于抵達目的地。甕安中學是一所已有183年歷史的普通高中,在這里,采訪團和甕安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深入座談。
座談會現場
【關鍵詞: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比例】甕安縣教育局介紹了甕安縣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的有關情況。在甕安縣農村學生一本錄取人數中,“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錄取人數是逐年增加的:2013年14人——2014年30人——2015年69人。甕安中學校長也說到,得益于該計劃,這兩年甕安中學有2名農村學生考入了北大、復旦。
第二站
甕安第二中學
時間:11月19日上午9:00
甕安第二中學教學樓
學校工作人員為我們展示甕安二中新校區的設計圖
19日一早,采訪團一行到了甕安第二中學。據了解,今年甕安二中農村學生考上重點大學人數比往年都多,其中一個學生通過“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考入北大,一個學生通過農村學生單獨招生考入清華。
第三站
甕安縣永和小學
時間:11月19日上午10:30
空竹是永和小學推行的特色課間體育活動,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玩
【關鍵詞:營養餐】永和小學是一所鄉鎮小學,地處大山深處,校長陳紹武介紹,學校2012年開始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現在是每生每天4元的補助標準,保證全部都能吃到孩子肚子里。這一天中午,孩子們吃的是土豆燴瘦肉、白蘿卜炒牛肉和蘑菇排骨湯,吃完還要自己洗碗哦。
食堂后廚正在做飯
開飯啦!
記者采訪永和小學學生
第四站
麻江縣谷硐中學
時間:11月19日下午15:10
谷硐中學食堂
記者采訪谷硐中學副校長
【關鍵詞:貴州特色營養改善計劃】下午采訪團來到貴州麻江縣一所農村寄宿制初中——谷硐中學。在這里,記者們和麻江縣教育局負責人以及谷硐中學校長進行了深入交流。貴州省教育廳資助辦副主任羅忠勇介紹說,“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這算是貴州特色!”
谷硐中學體育課上,有的學生在打籃球
【關鍵詞:營養餐帶來的變化】谷硐中學校長周華說,營養餐給我們學校孩子帶來的一個明顯變化就是長高了。2011年測量全校初一到初三年級學生平均身高154.65厘米,今年再測的數字是155.85厘米。學校也加強了體育鍛煉,孩子們身體素質提升不少。
第五站
麻江縣宣威中心學校
時間:11月20日上午10:00
學校在食品庫房、加工區安裝了營養餐遠程視頻監控設備
宣威中心學校事務長為記者演示通過手機APP上傳學生當日用餐情況
【關鍵詞:“互聯網+”下的營養改善計劃】貴州麻江縣率先建立營養餐遠程視頻監控平臺,各校食品庫房、加工區等地都有監控設備,教育局遠程監控中心屏幕可隨時了解各校食堂出入庫、操作間等情況,此外,學校還利用手機APP“陽光校餐網”,每天曬出學生吃的啥,同時分析各種菜的營養情況,科學制定食譜!宣威中心學校2014年安裝的這套監控系統,記者們對這種高科技手段紛紛表示贊嘆。
午飯時間到
記者采訪宣威中心學校校長韋仁全
午飯后,記者采訪宣威中心學校學生(樊世剛/攝)
記者們排隊領“營養餐”
【關鍵詞:營養餐,我們也嘗嘗】在宣威中心學校,采訪團成員吃了一頓孩子們的營養餐,這也是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
【小編的話】20日下午,短暫的中央媒體采訪團貴州行結束了。返程路上,大家還一直回味中午的那頓營養餐。簡單樸素的飯菜何以讓大家如此牽掛?
小編想,大概是這頓飯的背后,是永和小學六年級一班劉洲豪同學說的“每天都有肉,比家里的飯好吃” !
是谷硐中學校長周華說的“有了營養餐之后,孩子們明顯體質更好了”!
是偏遠地區的農村孩子能夠吃得營養,吃得健康!
初冬的貴州,濕冷中透著一股溫暖,或許這便是教育可以觸摸的溫度。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