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基本情況
學院始建于1978年,隸屬于省經信委。目前,教職工700余人,擁有浮煙山主校區、濰坊濱海分校、壽光濱海分院三個校區,辦學涉及紡織服裝、外語、經濟管理、機械、土木、生物與化學、信息、水產、藝術傳媒、汽車等10余個領域,主校區在校生13000余名。開設的50個專業中的80%達到全國或全省同類院校前列的水平。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項,全國紡織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2008年以來專業教師承擔合作企業的科技開發與技術服務項目632項。2013年學生申報專利已超過500項,涌現出了諸多創業之星。2008年以來大學生志愿者先后參與奧運會、世博會、武博會、建國60周年慶典、十一屆全運會等志愿服務達4000余人,學院因此被中華全國總會授予“工人先鋒號”。與加拿大、美國、英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118家國外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目前有15個國家的留學生在校就讀。畢業生就業率連年在98%以上,名列全省同類院校前列。每年各類培訓鑒定人數均在2萬人次以上,建院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各類人才6萬多人,為山東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12年11月學院承辦了第五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成果展,學院的辦學特色和發展方向得到了全國職教界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并獲得了“突出貢獻獎”。
二、學校改革發展的主要做法
?。ㄒ唬﹫猿忠韵冗M的理念作為辦學指導思想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時間較短,只有十年多的時間,主要是通過“三改一補”的方式組成(職工大學、成人高校和??茖W校晉升為高職,數量不夠用中專來補充)。但高職發展到現在,實際情況是以中專發展起來的高職為主體,其方式幾乎都是幾個中專合并成立高職??陀^地評價這十多年的發展,2005年之前是高職院校規模擴張階段,多數高職是先解決吃飯問題,保證生源增加,所以真正提升辦學質量始于2006年,現在大多數學校還是按照傳統模式辦學,真正按照職業教育規律來辦的很少。
與以多所學校合并成立的兄弟院校不同,我們學校是個例外,是由一所中專獨立晉升而來,當時在編教職工只有199人,既沒有人才優勢,也沒有資金優勢。對此,我們認為,提升辦學理念是第一位的,因為理念關乎學院長遠的發展。學院學習發達國家先進辦學經驗,瞄準國際職業教育發展潮流,根據國情校情確立了自己的辦學定位:“秉承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發展需要為導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銳意創新,堅定不移走產學研一體,特色辦學、質量興校之路;創辦特色鮮明、令人敬重的高等院校;培養主動適應社會、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案`得天國火,來煮自家肉”,我們借鑒韓國新羅大學用人制度,實行了“勞酬融促”的人事分配制度;借鑒韓國慶北大學學生管理制度,學生實行指導教師制;借鑒英國大學管理經驗,正在探索全院教職工的職業能力提升工程;借鑒德國職教經驗,按德國雙元制模式探索雙主體教學;借鑒美國哈佛大學經驗,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借鑒斯坦福大學辦學經驗,建設與專業相關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現50個專業組成11個專業群,與之配套的23個獨立法人企業和11個研究所,基本形成了教學、研究所、產業在一個園區,“校企所共棲,產學研一體,職場化育人,國際化提升”的辦學特色,初步走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創新能力較強、辦學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2008年,學院跨入了全國百所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行列。
?。ǘ﹫猿忠泽w制機制創新熔鑄發展動力
辦好高職首要問題是建設合格的師資隊伍。面對國家基本沒有投入、人員還是中專的原班人馬的現實,我們研究國外大學的辦學經驗,先后兩次到海爾參觀學習,用企業理念研究職業教育,經過全校教職工兩年左右時間的廣泛討論,確定學院以國際發達國家辦高職教育標準為目標,整合學院資源,爭取上級支持,艱苦創業,走產學研一體辦學之路,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沒有路子可以自己探索。首先是解放思想,從辦學體制機制上改革,開始了一條改革探索之路。利用學院升格之機,在2001年推出了“一校兩制”,打破原有的分配機制,實行多干多拿、少干少拿、不干不拿的分配機制,讓有進取意識和開拓能力,敢于創新的教師到高職教學。到目前為止,從中專過來的專業教師不足30人。在此基礎上,學院逐步建立起并完善了“職能包干、績酬融促”的新型運行機制:在內部管理上,實行院系兩級管理,部門擁有自主用人權和分配權;在分配上,打破事業單位工資體系,實行績效薪酬制;在用人上,按照“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原則競爭、聘任上崗。建立起了優勞優酬的人事分配制度。靈活的運行機制充分調動了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保障了學院辦學改革創新的順利實施,使學院得到了快速健康發展。
?。ㄈ﹫猿肿摺靶F笏矖?,產學研一體,職場化育人,國際化提升”特色辦學之路,致力打造一所創新創業型高職學院
建院35年來,學院堅持探索“校企所共棲,產學研一體,職場化育人,國際化提升”特色辦學之路,著力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1、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我們認為,與本科院校重點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人才不同,高職院校的使命就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面向企業生產一線,適應企業要求,培養社會最急需的具備創新精神創業思維和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2、在“怎樣培養人”這個核心問題上,我們不斷探索職業教育的辦學規律,尊重人的成長發展規律,通過學院的創新發展、創業發展,營造創業創新環境,培養學生成長成才,取得了一定成績。
首先重點解決的是“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學生難以學以致用”的難題。我們教學改革過程中一件比較突出的工作就是對教材的更新。因為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教材所講述的知識過于陳舊,教材開發周期長,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教材開發周期越長,就越與新技術知識的更新相脫節,導致有很多教材在編寫完后,就已經落后于時代,按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為此,我們的教師從06年開始就利用寒暑假,每年到行業里最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三年后崗位群的變化情況、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素質是什么,以此為依據,開發校本教材,并且每年都更新。50個專業的課程全部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設計組織教學,形成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學院的課程改革、校本活頁教材建設走在了全國同類高職院校的前列。
第二是致力解決建設合格的師資隊伍的難題。我們認為,為了培養而去培養,是培養不出來人才的。教師只會上課,與教師在企業里實踐有了經驗以后再去上課,效果截然不同。我們要求教師每五年到企業輪一次崗,有一年的時間保證教學,兩年的時間保證科研和生產。從2005年開始,我們提出,不能搞科研的專業教師從長遠看不是我們學校適用的教師。而且對科研內容的要求是一定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問題,在全院教職工當中開展職業能力提升工程,打造行業專家型的教師隊伍。這些年學院下大力氣,堅決推進這項工作,狠抓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并進行專項培訓,多渠道提升教師科研能力,為爭取高層次項目做好能力儲備。同時通過將所有橫向科研與社會服務項目公示,組織專人檢查項目開展等形式,引導專業教師提升項目質量,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終于取得了可喜的突破。近年來,學院承擔國家科技部星火科技計劃項目3項、山東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10項、山東省2010年工業轉方式、調結構重點技改項目與技術創新項目等9項,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人才發展項目2項,專業教師先后承擔合作企業的科技開發與技術服務項目600余項,為企業帶來了上億元的直接和間接收益。由我院承擔的藍區重大研究課題——《服務山東半藍色經濟區建設的職業教育發展理論與戰略研究》,資助資金15萬,通過省發改委驗收,并被評定為優秀。以崇德紡紗公司為載體,獲批山東省2012年工業轉方式調結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并獲得50萬元資金資助。廣汽本田捐贈100余萬元教學設備,學院成為廣汽本田華北培訓基地。信息系與聯想集團合作共建專業,訂單培養,學生畢業即可進入聯想集團工作。承擔編制《濰坊市市區聲環境功能區劃》,為環境噪聲執法管理、建設項目環境規劃、噪聲污染源治理等提供依據,服務經費20萬元。與沂水縣政府合作,幫助提升該縣紡織服裝鞋帽產業的發展能力,在當地產生了較大反響。紡織服裝系葛玉珍老師從2008年起連續四屆承擔“濰坊國際風箏節開幕式”禮儀服裝設計與制作等。
第三是致力解決實踐教學這一職業教育辦學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實踐使我們認識到,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質屬性,與教育育人為本的價值追求之間,存在著難以“零距離”對接的矛盾。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更希望學生是去頂他們的崗位,把學生當成勞動力,如果學生在學校里沒有實戰練習過,到了企業是根本頂不上去,企業也不可能整天給你設備去練習,這些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在學校里先有了一定的基礎,再深入到企業中實習。從高職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教學和生產必須結合,不能光說不練,也不能光練不說。解決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培養問題,必須有自己的實訓基地和產業,不能完全靠社會上的企業,辦得好就是高職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提升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和科研開發產品的能力,同時解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促進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重要途徑。
我們學校自1986年起開始探索發展校辦產業,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國家校辦產業政策的調整經歷了集體經營、責任承包、股份改造、集團發展的四個階段。目前,已建成23個股份公司與專業對應,形成了學院的生產性實踐基地,11個研究院(所)和3個省級技術中心與專業融合,組成了紡織服裝、機械制造、水產養殖等多個產學研集群,初步建立起融“教學、生產、科研”于一體的育人平臺,形成了“教產園區化”新型高職院校校園形態的雛形,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教學與生產、科研與技術服務相協調的互動機制和辦學格局初步顯現。
園內產業在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承擔起對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學生進行職業素養訓導的任務,為學生提供了最接近職業環境的實訓場所,解決了實踐教學的難題。另一方面院內產業的發展壯大也為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平臺,促進了教師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為解決專業教師雙師素質持續培養探索出了一條路子。我們興辦產業的目的一是為了探索職業教育的辦學路子,二是力爭把產業逐步做成高新技術產業,引領區域經濟發展。這一探索在第五屆國家示范院校成果展上得到了與會的教育部領導和國內職教專家的充分肯定。
第四是堅持以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教育為育人核心。在怎么培養學生的問題上,我們的定位是干活的時候像工人,處理問題的時候像工程師,思考問題的時候像企業家。必須要給學生兩個“學力”:一個是學習能力,一個是文憑學歷。立足學生終身發展,借鑒美國大學入學教育方法,每個學生從入學開始都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在充分尊重學生的愛好和意愿的前提下,幫助學生準確找到自我的定位,教學生把眼光放長遠些,帶著激情學習,帶著夢想學習。為了把夢想變成現實,我們提出了建設創新型的學校,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成立了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委員會,由學院領導牽頭,教學、科研、學生、就業等職能部門和教學院系組成,全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思想轉變和教學模式轉型,讓我們的學生有發展的后勁,有更廣闊的人生舞臺。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活動基金,開展科技創新創業基金研究項目,目前進行了四次,立項139項課題,學校給予實質性的資金支持。我們的學生不缺乏聰明才智,從專業學習出發,從日常生活出發,進行專利發明,也是我們學校培養學生的特色,學校出資為學生的創新項目申報國家專利,學生申報國家專利2009年109項、2010年129項、2011年141項、2012年175項,2013年已超過500項。
學院將素質教育作為建設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為了給學生的發展保駕護航,我們2003年借鑒韓國經驗實施“指導教師制”,不搞科研、不做指導老師、只會上課的老師在我們學校不是合格的教師。指導教師制打破了傳統的班級概念,組建一個以專業為紐帶、跨年級的團隊,對實現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啟動“新生導航”工程,從高年級學生中推薦選拔出學業優秀、素質過硬、有奉獻精神的優秀學生擔任“導航員”, 充分發揮高年級學生的“傳、幫、帶”作用,協助指導教師和輔導員進行新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推出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健身習慣為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開展“算好今天三筆賬,規劃明天繡未來”主題教育活動,形成感恩回報的信念,找到學習的動力,實現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化”。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實行學生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項目和自主選擇時間的“三自主”上課模式,樹立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參與體育活動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注重把競技體育訓練和教學結合在一起,男子籃球隊獲山東省CUBA高職組八連冠,跆拳道隊連續8年參加全國大學生跆拳道錦標賽,共獲得28金12銀10銅,每屆都有金牌入賬,總成績位列全國高職第一,為華東區大學生跆拳道培訓基地,并承辦了 2012年全國大學生跆拳道比賽。開展“每周義工一小時”活動,打造出“志愿服務”這一響亮品牌,在實踐中強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正是由于我院的育人理念先進,強化能力培養,畢業生不僅能夠實現走出校門直接頂崗工作,而且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有創新意識,發展潛力大,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就業率連年在98%以上, 2010年正式就業率99.29%、2011年98.61%、2012年99.94%,名列全省同類高校前茅。青島四方動車、濰柴、魯泰等行業龍頭企業連續多年錄用我院畢業生。2009級汽車裝配與制造專業的20名同學到福田雷沃重工頂崗實習,期滿已有10名同學被提拔為班組長或者車間調度,其中姜志超同學在300多人的新員工技能比武中奪冠,代表集團參加全國大賽獲得第七名,成為集團重點培養對象;2006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仲成維同學,入學時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讀了預科,但通過刻苦學習,在校就取得4項專利,畢業后進入山東翮核能設備有限公司核電設備研發團隊;水產養殖系學生直接參與良種繁育和病害防控的國家級科研課題的實驗工作,部分學生畢業前承包基地的養殖大田,走上了創業之路并獲得成功,新華社曾給予宣傳報道。
由于我們的辦學思路符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趨勢,較好地解決了高職人才培養的諸多難點,教育部職成司高職高專處把第五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成果展示會的舉辦地點定在我院,這是全國職教界迄今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一次盛會。學院的辦學特色得到了與會領導、專家和同行的充分肯定。
三、積極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在濰坊著力推進濰坊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學院作為扎根濰坊的國家示范高職院校,把服務濰坊經濟社會,輻射帶動職業教育發展,看做自己的歷史擔當。2013年9月7日,壽光市職教中心學校即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濱海校區舉行揭牌儀式,壽光職教中心與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合并,成為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的濱海校區。遵循學院先進的辦學理念,借鑒學院成熟的管理模式,構建起適應市場經濟社會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全新運行模式,創新培養人才的模式,實施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緊扣壽光經濟社會發展脈搏,積極對接當地產業發展態勢,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培養大批高素質職業人才,為壽光市經濟“轉調創”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為濰坊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今后努力方向
學院將進一步深化產學研三位一體辦學特色,基本建成“教學、科研、生產”三位一體的產學研集群,形成較為完善的教產園區服務育人環境,構建起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和運行保障體系,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院校辦學之路;全面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職場化育人模式基本成型,力爭使人才培養質量居于國內同類院校前列;人才成長機制逐步完善,人才隊伍建設與產學研三位一體辦學需求基本適應,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產學研團隊;管理機制、運行機制基本完善,用人機制更加科學靈活,整體管理水平實現務實高效;加強對外交流和引智工作,力爭海外辦學實現突破,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借鑒美國斯坦福大學模式,發揮園區化辦學的優勢,打造融教學和高科產業于一區的特點,著力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并與教育教學改革良性互動,把學院辦成區域經濟的“助推器”,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闖出一條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