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也為職業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戰略發展期。但是,我們認為當前的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地發展結合得還不夠緊密,人才培養質量還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畢業生還遠遠沒有達到“無縫隙對接”的標準。種種現象表明:職業教育改革的路子還很遠,任務還很重。那么,如何突破?從哪里突破?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走校企合作之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二十三條也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實行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與企業密切聯系,培養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最重要的工作領域,是實現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托。實踐證明,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特色的形成、品牌的打造都離不開企業的廣泛參與,而企業也需要職業學校為其提供人才幫助和理論支持。因此,校企之間具有廣泛的合作空間,也具有密切合作的愿望和要求。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當前,雖然我們職業院校的就業率很高,企業依賴度較高,但是我們在多次調研中,也發現了三個層面的問題,而且都指向了校企合作。
一是學校層面。誠然,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是生產一線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具體到一個專業,一個學生身上,這個概念就過于寬泛。因為企業的生產技術是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原先的教育總有一些“滯后性”,如果不與企業聯合,“高素質”就成為無稽之談。同時,教育的職業性,如果沒有具體的技能崗位作為參照,所教所學就成為“無的放矢”。上述現象表明:沒有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是閉門造車,是海市蜃樓,是水中月鏡中花。
二是學生層面。當前,畢業生普遍存在著學非所用、跳槽嚴重的問題。原因何在?本質上是崗位技能不過硬。在過去,有一種職業教育形式叫“藝徒制”,同樣是三年時間,出徒后,他們就成為行家里手,我們的學生卻相差甚遠。根本的原因就是與企業的真實的技能崗位結合不深,淺嘗輒止造成花拳繡腿,影響了學生的快速成長。
三是企業層面。據我們調查,企業對新招收的大中專畢業生都進行很長時間的培訓,這說明我們的人才培養不到位,沒有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本質上還是校企合作的原因。由于技術革新等原因,企業越來越重視員工的培訓,雖然企業搞培訓有針對性強的優勢,但也有教學專業能力的不足。企業培訓回歸學校,是開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二、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
實際上,在世界發達國家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形式。德國的“雙元制”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雙元”的一方是學校為學生傳授職業知識與技能,另一方企業則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教學內容、教材確定均有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企業行會對學校的教學計劃有最終的決定權,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學徒,培訓中學生接受的是企業最新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生產性勞動。北美的CBE教育模式(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聘請行業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將各類職業的技能要求層層分解,提煉出所需的職業能力、職業技能。CBE教育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公共課、基礎課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培養學生具備職業所需能力,保證了學生在離開學校后能盡快融入工作環境中。日本的高中學生一般都具有雙重身份,既是高中的學生,又是職業培訓機構的學員,企業和學校都承認學生所學課程的學分。法國中學生四分之一時間用于實習。澳大利亞的學分互換,普職溝通。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都是以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的考工證書為依據,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我國的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還是還剛剛起步,存在著“企業冷、學校熱”的現象。但是我國各級各部門有關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幾乎都對加強校企合作作出了明確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學校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強調雙贏、誠信、融通,在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ㄒ唬┬F蠛献鞯脑瓌t和模式。我們學校的校企合作一直堅持六項原則,即:堅持以企業需求為本,以崗位需求為核心的原則;堅持來自企業,用之企業的原則;堅持企業用人,學校育人,用教一體,用教相長的原則;堅持企業支持學校,學校支撐企業,利益相關,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學校與企業、專業與崗位、教師與企業專家多層次、全方位的對接與合作的原則;堅持以不斷發展創新的理念推動校企合作的原則。我們探索了“基地、招生、教學、就業”緊密結合、系統化運行的“四位一體”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學校把緊密型“基地”作為校企聯姻的基礎,把“招生”環節作為校企互動的起點,把“教學”環節作為校企合作的核心,而校企雙贏的碩果則體現在“就業”環節。四個環節環環緊扣,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校企雙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深度結合,解決校企合作中的一些難題,彌補了目前校企合作制度環境的不足,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目前,學校每個專業都與至少一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2009年學校被濰坊市人民政府評為濰坊市校企合作工作先進集體,2012年學校被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評為校企合作先進單位。
?。ǘ┬F蠛献鞯木唧w形式。形式多種是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濰坊商校作為一所以現代和傳統服務業為辦學特色的中職學校,面對的是大量中小型城市服務類企業,不可能只依靠一個大的企業辦學,要想搞校企合作,只能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
1.引企入校型。引入企業資金和技術,在校內建設校企共用的實訓基地。從2006年開始,學校吸引了眾多企業的辦學資金,在學校建設校企共用的實訓基地,形成了公辦民助的多元投入機制。加拿大CIBT投資200萬元增建了我校第二汽修實訓室,并建成全市第一個全球遠程視頻教室。陜西耐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400臺微機建設6個公共機房。與濰坊田潤物流合作,共同投資300萬元,成立了田潤物流有限公司,建成濰坊最大的物流信息交流中心,2009年雙方共同研發了物流軟件產品---“貨運通”全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和“定位寶”定位管理服務系統,并都獲得了國家專利;2008年我校與臺灣漢鑫國際有限公司共同投資10萬美元創辦了濰坊漢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為培養職業資格認證師資,受臺灣漢鑫國際有限公司邀請,學校6名教師赴臺灣參加了物流師資培訓。2010年3月學校與萬聲通訊公司合作,創辦呼叫專業,在學校設立60個坐席集集訓經營于一體的實訓中心。與中國國際旅行社合作舉辦旅行分社,承接當地旅游景點業務。與申通快遞有限公司合作,舉辦快遞業務分公司。與山東省快直送運業有限公司合作在學校建立6000平米的物流實訓中心,承擔了企業部分業務。2013年3月,物流管理專業經過與申通快遞公司濰坊公司的協商,校企雙方共同簽訂了《濰坊申通經營區域承包協議書》,在校園內成立申通快遞營業點。學校將資金投入到集學生實訓和生產功能于一體的高水平實訓中心上,這樣既使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在完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參加實訓,又為企業提供一定規模的生產服務,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有效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2.實習合作型。校企聯手,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是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職業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也是實現學校與企業“零距離”的重要環節。學校每年都要走訪企業,對規模大、條件好、管理規范的企業,學校與他們鑒定校外實習基地,開展長期學生實習工作。學校已與濟南天外山莊集團、蘇州在水一方餐飲旅游集團、青島三朝大酒店、濰坊歌爾電子集團公司等省內外企事業單位建立了20多個校外大型實訓基地和100多個小實訓點,實現了學生在各個教學階段靈活參加社會實訓的目的。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真刀真槍”的磨煉,培養了敬業愛崗精神。另外,學校直接把部分專業的課堂設在企業,學生直接在企業上課學習,更多的接受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理念。
3.師資融合型。走出去、請進來,建立互動型實訓基地。我們學校每年都派專業老師到合作企業學習鍛煉,學習企業的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了解企業的需求,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學校也邀請合作企業專家到學校講課和作報告,使學生提前了解企業,以企業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督促自己的學習。另外,我們還從企業聘技術專家到學校任教。我們學校很多新興專業和前沿專業的教師,都是我們直接從行業企業聘來的技術專家,目前學校合同制教師達到90多名,均是區域行業發展中的“高手”。
4.訂單培養型。依托企業辦專業,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學校根據企業需求,結合學校的辦學優勢,不斷開發新專業,實行定向招生,訂單培養,取得了較好效果。前幾年,根據企業訂單,我們先后開設了形象設計與化妝專業(每年為王氏果菜美容集團公司培養50名左右學生)、商旅經營與管理專業(每年為濰坊世紀泰華培養50人)、商務日語(赴日研修班,每年100-150人)、航空服務專業(每年為航空公司培養40人)、電子電器制造與維修專業(50人左右)。此外,我們還先后為濰坊華裕食品集團公司訂單培養了制冷專業學生50人、食品加工專業60人、酒店管理專業100人;為創達電子(濰坊)有限公司訂單培養了200人;為山東家家悅超市有限公司、濰坊歌爾電子有限公司、山東天外山莊集團公司、濰坊萬聲通訊公司等多家企業訂單培養了500名學生。招生時與企業簽訂聯辦協議,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訂單培養在就業非常困難的前幾年,為我們學校爭取到了生源,也擴大了學校的影響。
5.課程開發型。通過校企合作,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課程體系,提升專業辦學水平。2006年,我們學校引入了北大青鳥的ACCP啟蒙星課程和OSTA認證體系,成功舉辦了北大青鳥班,引入了加拿大商業技術學院(CIBT)的汽車國際教育項目,舉辦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國際課程班,并由加拿大投資實訓設備和遠程教育課程。與上海環眾物流咨詢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現代物流綜合實訓班,與臺灣國際運籌公司合作開發物流應用技術課程。通過課程的引入,實現了學生水平的提升和學生定向就業。
6.技術服務型。主動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服務。我們學校依托自己的師資和專業優勢積極為企業開展卓有成效的技術推廣服務。針對當時濰坊市物流企業規模小、規范差、信息化水平低、難以管理的現實,學校受濰坊市政府和市物流協會的委托,組織專業教師進行了廣泛的調研,提出了提升濰坊市物流業功能,整合資源、流程改造、打造信息化平臺的意見,并參與制訂行業發展標準,在全市推廣。東翔物流有限公司是全市重點扶持的招商引資項目,學校積極與其合作,利用學校物流專業的技術優勢,為東翔公司完善了物流軟件及操作流程,使該企業迅速成為經濟開發區重要物流企業。應濰城區政府的邀請,學校設計了社區外來人員管理軟件,并成為全區重點推廣的項目。學校與田潤物流公司合作創立的中國物流網成為濰坊市物流業發展的亮點之一。學校針對濰坊百貨大樓營業面積小、消費層次低、無停車場等實際情況,提出了為企業建立電子商務系統的發展方案,建立電子商務網站,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學校通過濰坊飯店烹飪協會的平臺,為濰坊各大酒店進行濰坊菜標準化培訓和新菜品開發。濰坊華裕集團公司的大型冷庫從設計到安裝調試都是我們學校制冷專業的老師帶領學生完成的。學校還充分利用學校專業和師資條件,為企業開展員工培訓,每年為服務類企業培訓員工數千多人次,濰坊本地新開張的星級大酒店員工都是委托我校進行崗前培訓。既提高了員工素質,又節約了企業成本。
7.集團發展型。組建職教集團,走規?;?、集團化發展之路。2008年學校牽頭成立了濰坊市現代服務業職教集團,打造了濰坊職業教育的航母。集團現有51家大中型企業、10家協會、16所大中院校,以點對點、面對點、點對面等多種方式開展了大量活動,推動了學校、企業和行業的發展,加快了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步伐。
9.職場體驗型。在全國率先開展職場體驗活動。我們學校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了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的環境和機會。從2009年開始,學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按照職場體驗、實境訓練、頂崗歷練的人才培養目標,推出了學生職場體驗活動,即在學生頂崗實習前一個學期,在教學計劃中設置職場體驗課程,由專業教師帶隊,到相關企業頂崗實習1至3個月。頂崗期間,嚴格按照企業員工的標準要求學生,并對學生加強職業素養教育,為學生將來順利地由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打下了基礎。2012年,濰坊市教育局把我們的職場體驗活動列為濰坊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的第一個活動課程實驗項目,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吨袊逃龍蟆?、《大眾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濰坊市教育局實施的職場體驗活動進行了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9.聯合培養型。與企業聯合辦學,培養技能型實用人才。學校與濰坊市12343網絡服務中心聯合成立“杰順職業培訓學?!迸嘤柤艺諉T、月嫂等;與北方車輛合作成立濰坊商校駕訓培訓中心,為汽修專業學生學習駕駛技能提供了方便;與天姿美容公司聯合成立了濰坊天姿發型化妝培訓學校,由濰坊商校提供場地與天姿公司共同培訓社會待業青年。
10.專家指導型。幾年來,學校在每個大類專業相應成立了專業指導委員會,定期開展教研活動,聘請企業技術權威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調整,根據企業行業的用工要求調整實訓計劃。
三、校企合作的成效
?。ㄒ唬┐龠M了教學改革
促進教學改革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首要任務。根據企業的要求,學校不斷進行教學改革,以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時反饋到學校,為學校制訂、修改專業發展規劃提供了依據。我校聘請企業專家走上講臺,派教師走向車間,企業的實驗設備向學校開放,學生的實驗和實訓可拓展到企業和工廠,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了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增加了學習過程的吸引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ǘ├瓌恿藢W校招生
擴大招生規模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顯著效果。我校根據企業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招生結構,使我校人才培養結構基本適應勞動市場的變化需要;我校積極拓展“訂單培養”,做到了招生與招工相結合;企業積極地為我校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崗位,幫助困難家庭學生通過勤工儉學完成學業。正是這種靈活的機制,吸引了更多的學生來我校學習。學校在校人數從2005年我剛到商校時的4000人發展到現在的7000多人,今年的招生更加火爆,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ㄈ┩苿恿藢W生就業
安置學生就業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最終目的。校企雙方共同把握人才市場需求,共同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暢通了就業渠道,推進了學生就業。我們學校學生就業率達到96%以上,對口就業率也逐年提高。2003年我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國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指導先進學?!?。2005年至今一直被濰坊市人事局評為“濰坊市職業院校就業第一名”。
四、校企合作的困難
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實現辦學目標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領域,如參與合作活動學生的管理問題、安全問題、校企雙方的相互責任問題、雙方的目標達成問題、受益分配問題等等。
?。ㄒ唬┪覀儗W校方面的問題
一是校企合作切入點的選擇不明確,是學生、是技術、是設備、還是行業,目標不明確,效果就不好。二是校企合作實際上存在考慮短期多,考慮長遠少;著眼具體項目多,考慮整體規劃少等問題,難以深入推行。
?。ǘ┢髽I方面的問題
很多企業承擔了接納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的責任,但卻沒有得到國家對企業稅收優惠和經費補償,挫傷了積極性。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以企業用工自主權為由,降低招工準入門檻,造成就業準入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執行不力。
?。ㄈ﹪曳矫娴膯栴}
1.制度缺失。校企合作可以說是世界各國職業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成功經驗。在他們的成功經驗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國家創設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制度環境。例如德國的《職業教育法》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有明確規定,企業不僅承擔學生的培訓任務與培訓費用,每月還發給學生生活津貼,企業提供高達65%以上的學生培養經費。再比如澳大利亞政府按照行業與企業要求,制定了國家職業資格框架、認證框架和培訓標準,為職業院校提供適應企業要求的課程與教學內容,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目前我國由于缺乏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的制度環境,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面臨著三大難題:一是如何使校企雙方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約;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實深入到教學和科研領域,還缺乏具體的方案和監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受益,也缺乏具體的實施規則。因此,健全有關政策與法規,尋求資金投入的保障,解決企業“參與了有什么好處”和“不參與你拿我怎么辦”的問題,是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2.合作不緊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大多還是建立在靠“關系和信譽”基礎上的淺層次、低水平的合作。主要有三種形態:第一種是感情型(校長 感情 董事長)、第二種是政策型(學校 政策 企業)、第三種是利益型(學校 效益 企業)。不管哪種形態大多是學校為求生存、求發展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主動向企業界尋求合作伙伴,而主動來尋求與學校合作辦學的企業少之又少,多數企業給予學校的資助,亦都停留在教學設備捐助、實習基地提供、員工培訓等的合作。這種合作,離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目標——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將職業教育資源的勢能轉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實現辦學的整體效益,相去甚遠。
五、校企合作的努力方向
我們學校今后將依托濰坊市現代服務業職業教育集團這個平臺,創新學校工作,使學校教育教學緊緊圍繞企業需求開展,把被動教學與主動為企業服務結合起來,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合作,力爭使合作產出較高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
?。ㄒ唬┏闪⑿^k經營實體
2013年8月,根據山東省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意見》(魯政發〔2012〕49號)的精神,借助濰坊市主輔業分離的機遇,學校依托骨干專業成立了12個股份制實體公司。為避免重復校辦企業“辦一個死一個”的老路,保證公司的生機和活力,這些實行“股份制”運營,“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機制。努力把校辦企業辦成學??焖侔l展的新增長點。
?。ǘ┏闪⑸鐣嘤栔行?/P>
依托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爭取上級的支持,成立社會培訓中心,將濰坊市的一些民辦培訓機構納入到培訓中心,并對其進行整合、規范,統一辦學行為,制定培訓標準,進行培訓指導,減輕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壓力。該中心將針對企業、社區、軍隊、學校開展員工培訓、學生輔導等服務。
?。ㄈ┏闪⒔處煿ぷ魇?/P>
學校依托師資雄厚和設備先進、完善的物流專業與形象設計專業,創辦現代物流技術研究所和城市時尚消費研究所,同時,在相關企業的支持下,為學校各專業的金牌教師成立多個工作室,如動漫設計工作室、電子商務工作室、汽車技術應用工作室、制冷技術應用工作室等,以此進一步借鑒企業專家的力量提高專業教師水平,進而提高本專業學生技能水平,擴大學校社會影響。
?。ㄋ模娀c企業的互動合作
一是協調校企培訓合作,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改善學校的運轉模式、充分利用兩個假期和雙休日,向企業和社會開放,結合企業的培訓計劃,為企業進行員工的崗前與崗后培訓;充分利用企業技術與設備資源,結合學校的實習計劃,為學校學生進行實習培訓。二是人才互動,學校根據教學需要從企業選聘一部分人員到學校擔任“客座教授”,并與大型企業協調,安排學校專業教師進廠實習鍛煉。三是積極參與企業建設,針對企業存在的問題,開展企業診斷及技術推廣等工作。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