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厩闆r
(一)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1年的東北交通學校,是新中國第一所公路交通類專門學校;1954年更名為交通部沈陽公路工程學校;1958年升格為遼寧交通學院,開始舉辦本科教育;1965年學校從沈陽市區遷至撫順市新賓縣上夾河繼續辦學,更名為遼寧交通學校;1982年回遷至沈陽市虎石臺鎮,更名為遼寧交通工程學校;1985年開始籌建遼寧省公路??茖W校,1989年開始招收??粕?1991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校在62年辦學歷史中,三易校址、七易校名,舉辦過中專、本科、???、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坎坷的辦學歷程,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
(二)管理體制
1951年至1953年學校隸屬于東北公路局;1954年至1958年隸屬于交通部;1959年至今隸屬于省交通廳,為廳直屬單位;教育教學業務受遼寧省教育廳指導;學校黨組織關系按照中央關于高校黨的關系屬地化管理要求落在沈陽市委;1989年以后,全省??茖W校領導班子統一由省委高校工委牽頭管理,校領導班子受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和交通廳黨組共同領導。
(三)辦學成就
建校62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6萬余名交通建設、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他們中有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筑路功臣孫煒士,我國著名道路橋梁專家、原西安公路學院院長王秉綱,原交通部體改司司長、長江航運集團總裁李宗琦,海軍工程設計局國家著名專家、一等功臣姚世貴,原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劉奎鄉,原交通部公路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王永珩等老一代畢業生;也有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馬振輝、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功臣朱順生、沈陽渾南大道設計者趙雅靜等新一代畢業生。
目前我省公路建設、道路運輸、汽車后市場、物流行業的一線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65%以上是我校畢業生,學校畢業生在各市縣交通局、公路處、運管處(所)等部門也都有一定的比例,為全省交通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作為遼寧省交通繼續教育培訓基地,承擔了我省交通行業企業職工培訓、技術更新和職業資格認證等工作。
(四)辦學規模
全日制在校生9910人,繼續教育學員2000人,年平均培訓20000人次。學校占地60萬平方米(900畝),建筑面積26.8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02億元,固定資產5.1億元,館藏紙質圖書50.5萬冊,電子資源24TB,計算機3006臺,校園網出口210兆、主干1000兆、100兆到桌面,無線網絡覆蓋校園。
(五)人力資源
在職教職工667人,其中專任教師441人。正高級職稱91人,副高級職稱159人,博士25人、其中博士后5人,碩士300人。擁有全國教學名師1名、全國模范教師1名、遼寧省教學名師6名,遼寧省和全國交通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帶頭人11名、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11名,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0個,國家課程開發與資源建設牽頭單位1個。
(五)教學系部
設置9系1部1院,分別為道路橋梁工程系、汽車工程系、物流管理系、機電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測繪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軌道交通工程系、體育教學部、繼續教育培訓學院。設8個校內試驗實訓中心,7個應用技術研究所。開設專業42個,專業布局以交通為主,地方支柱產業為輔,主干專業覆蓋公路建設與管理、汽車后市場、道路運輸與物流、軌道交通等交通行業和工程機械、機電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等地方支柱產業。
二、“十一五”以來發展主要成績
1、辦學水平與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學校2006年進入全國首批28所高職示范校建設行列,2009年通過教育部和財政部驗收?,F為全國高職教育首批示范校、全國全口徑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強院校、全國高職教育道橋專業資源開發牽頭單位、全國交通運輸行業繼續教育培訓示范基地、教育部高等學校繼續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國職業院校魅力校園、黃炎培優秀學校獎?!笆晃濉币詠?,全日制在校生由6195人增加到9910人;專業從22個增加到42個;紙質藏書由25萬冊增加到50.5萬冊,電子資源達到24TB;校園占地面積由800畝增加到900畝,建筑面積由12.9萬平方米增加到26.8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由3040萬元增加到1.02億元;固定資產總值由2.5億元增加到5.1億元。
2、“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初步形成
積極探索實踐形成了具有遼寧交專特色的“教學科研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學生培養與職工培訓相結合、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校內培養與企業培養相結合、學生角色與員工角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全國道橋專業課程開發與資源建設牽頭單位,獲得中央財政建設資金800萬元,帶領全國92所兄弟院校及20余家企業進行課程開發與資源建設,項目成果“未來課堂”、教學“云資源”體驗展等受到劉延東副總理、教育部副部長魯昕等領導、專家好評。擁有省級示范專業5個、省級品牌專業8個;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21項;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項目2個、省級精品課程31門。
3、科研能力和項目層次有了新提高
實施校系兩級科研管理規劃編制工作,確定學??蒲薪萄兄鞴シ较?,加大了特色科研骨干隊伍培植力度。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交通廳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電遼寧電網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編制國家標準2部,三大檢索論文60余篇,3項研究成果納入省政府決策范疇。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基金、省博士啟動基金、院士基金項目21個。
4、技術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2013年“橋梁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遼寧省級工程中心,獲得100萬建設資金,成為全省8個重點支持工程研究中心之一,對于發揮科研團隊和技術優勢,打造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服務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公路工程試驗檢測中心具有交通運輸部綜合甲級資質,承擔了鴨綠江大橋、內蒙古霍林格勒斜拉橋等43項省內外工程檢測、監控和質量評估工作,合同額800萬元;《橋梁健康遠程監控與安全評估》、《預應力技術加固橋梁系列研究》獲省科技廳立項,啟動經費170萬元??平芄饭こ瘫O理公司具有交通運輸部甲級資質,累計完成濱海大道、丹海高速等26個重點工程監理項目共1430公里,合同額1.5億元。
5、隊伍建設取得新突破,管理運行機制進一步優化
“十一五”以來,教授由11人增至91人,博士由2人增至25人,碩士由32人增至300人,兼職教師增至225人。累計派出150人次出國進修,1300余人次參加國內培訓和企業一線掛職鍛煉。學校領導班子和中層干部隊伍建設成績突出,進行了機構設置改革,精化了黨政管理機構。推行了系(部)教學管理委員會制度、教學系部、研究所和實訓中心三位一體的運行體制;推行了系主任領導下的專業主任負責制和專業主任指導下學生導師制。學校作為遼寧省首批現代大學制度建設7所試點院校之一,代表全省高職院校承擔試點工作。全面推行過程管理工程,形成了較為規范、完善和科學的制度體系。
6、校園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校企合作水平顯著提升
“十一五”以來,學校先后建設了機電工程中心、道橋工程中心、物流工程中心、汽車檢測線、圖書館、餐飲中心、國際交流中心、3棟學生公寓、文體廣場和青年園等基礎設施,建設規模超過了從1982年搬遷回沈陽后二十年間總和。校企合作辦學領域不斷拓寬,先后與中鐵十九局、中鐵十三局、華晨寶馬、沃爾沃工程機械、一汽豐田、華中數控等60余家大型企業開展了全面深度合作,企業向學校投入設備、資金達到1200萬元;與加拿大百年理工學院、英國奧斯特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等院校在師資培訓、課程開發、學生交流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7、黨建和文化建設工作全面提升
堅持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強化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和教職工理論學習制度;結合黨的十八大精神,開展了多種形式教育宣傳活動;實施了校級領導接待日制度,學校黨委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榮獲沈陽市教科系統先進黨委。制定了《宣傳工作實施方案》和《學校文化建設提升實施方案》,完善品牌標識系統建設項目,校園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弘揚了“厚德、篤學、實踐、創新”校訓,確立了“腳踏實地,追求卓越”學校精神,凝練了“勤奮進取、學以致用”的學風、“博學精技、敬業愛生”的教風和“團結奉獻、務實求真”的校風,形成了“體現職業特色、專業氛圍厚重、與企業文化對接”的校園文化,師生員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職業發展共識和共同理想信念。
8、學校辦學贏得了政府、社會、行業、企業、考生及家長的認可
近年來,劉延東、張榕明、袁貴仁、張文岳、魯昕、陳超英等國家和省領導多次視察學校,對學校辦學給予高度評價?!豆饷魅請蟆?、《中國教育報》、《中國交通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對學校辦學成果進行了宣傳報道。用人單位認可度進一步提高,沃爾沃工程機械、三鑫、長波物流等多家企業在我校設立獎學金,中鐵十九局等國有大企業在??茖哟蝺H招收我校畢業生。
招生錄取線連續提高。2013年理科最低錄取線441分,平均錄取分457.5分,高于三本42.5分;文科最低錄取線451分,平均錄取分480.3分,高于三本35.3分。2013年連續第六年成功舉辦單獨招生考試,招生800人,報考5575人,報名和錄取比達到7:1。
畢業生就業質量逐年提高。2011年97.1%、2012年97.68%,2013年97.7%,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等17個專業就業率100%,位居遼寧省高校前列。
三、發展基本經驗
1、上級主管部門的全力支持是學校健康快速發展的基礎。
交通廳、教育廳、遼寧省委高校工委等上級主管部門對學校各項事業的大力支持、指導和科學決策是學校改善基礎條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躋身全國高職院校前列的保障。
2、團結協作、銳意進取、思路清晰的領導班子是學校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學校始終把領導班子建設作為引領職業教育事業科學正確發展的關鍵,著力加強黨風、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努力培養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理想信念,形成了一個同心協力、共謀發展、風清氣正、奮發有為的領導集體,成為學校建設事業的堅強核心,為學校健康和諧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優秀的教師團隊是學校健康快速發展的根本。擁有一支奉獻合作、博學精技、開拓進取的教師隊伍,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中堅力量,成為學??焖侔l展的隊伍保障。
4、明確的發展目標是學校健康快速發展的動力。從舉辦高職教育到爭創教育教學評估“優秀”校,從創建國家級高職示范校到建設特色鮮明國家高職名校,一個個明確的發展目標,形成了奮發圖強的氛圍和改革創新的合力,學校辦學水平得到了持續快速提升。
5、完善的運行機制、科學的管理手段是學校健康快速發展的保障。學校不斷深化內涵建設,實行校系兩級管理體制、三位一體系部運行體系、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過程管理工程、全員聘任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專業主任制等,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四、學校發展面臨形勢
1、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
2002年入選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高職院校,2005年獲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抽查“優秀”等級,2006年成為全國首批28所國家級高職示范校,2010年成為全國高職教育道橋專業資源開發牽頭單位。在辦學條件、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師資隊伍、課程改革、專業建設、實驗實訓條件、新生錄取分數和報到率、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能力等十個方面實現了全省領先。
在全國高職教育領域,學校道橋、物流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實訓條件、教師隊伍、教學科研項目成果等方面處于領先水平。綜合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特色辦學等因素,我??傮w辦學影響、社會聲譽、師資隊伍水平、人才培養質量、辦學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等方面處于全國100所國家級高職示范校前列。
2、面臨的發展形勢
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遼寧交通事業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國家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政策實施,為我校今后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本科高校辦工程教育、新升本科院校轉型辦高職、高中生源尤其外省生源銳減、國企用人設置本科生門檻等不利因素,使高職教育發展面臨激烈競爭。面對高職教育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全校要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決不能盲目樂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把壓力變為工作動力,把競爭變為發展力量,研究創新各項工作,實現高職辦學持續健康發展。
五、今后的工作重點
(一)發展目標
發展思路。秉承“立足交通、融入市場、扎牢根基、強壯主干、追求成果、打造品牌”的特色辦學理念,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工作主線,以“加強內涵建設,提高師資水平,推行國際化教育和教學標準化建設,培養一線高素質、高技能、高技術人才”為目標,堅持服務一線不動搖,堅持交通特色不動搖,堅持內涵建設不動搖,強化優勢特色專業建設,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構建人才培養、科技服務、行業培訓“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以高水平服務遼寧交通發展為目標構建“三線并行”的服務體系,即“人才培養體系”、“技術服務體系”和“行業培訓體系”,為遼寧交通發展提供有力的一線技術人才支撐和直接的科技服務支持、行業培訓支撐。
發展目標。實現校企合作辦學機制的重大突破、實現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的重大突破、實現特色內涵建設水平的重大突破、實現人才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能力的重大突破、實現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大突破、實現社會服務及培訓能力的重大突破,建成“規模適度、特色鮮明、企業信賴、國際合作、師資一流、設施完備、技術領先、管理科學”的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高等職業教育名校。
(二)工作重點
今明兩年是落實“十二五”建設規劃,加快高職名校建設的關鍵時期,學校將全面推進新一輪質量工程,深化內涵建設,突出交通特色發展,著力增強辦學核心競爭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校企合作與國際交流辦學、提升科研技術服務能力,加強細節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培育共謀發展、奮發向上的精神。
1、落實劉延東視察講話精神,實現高職辦學新突破
一是結合“十二五”內涵建設目標,深入學習貫徹劉延東講話精神,著力提升內涵建設水平,深化課程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技術服務能力。
二是全面提高學校領導班子治校理政能力。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視野,準確把握學校發展方向,搶抓發展機遇,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是加強中層干部自身素質和能力建設。重點考核創新能力,推進改革的執行力、系部自我發展能力和機關工作效率。
四是加強全員特別是黨員教育,樹立全員危機意識,凝聚同舟共濟的奮斗精神。加強干部廉潔自律教育,強化群眾監督和組織監督。
2、打造汽車行業高端人才培養基地,構建中職—高職??啤呗毐究迫瞬排囵B體系
2011年3月,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省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遼政辦發〔2011〕7號),確定我校牽頭組建“遼寧省汽車服務職業教育集團”,財政投入資金500萬元,我校成為全省6個重點建設職教集團之一。集團以對接遼寧汽車產業、服務遼寧經濟建設為目標,培養汽車行業急需技術技能型人才,努力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牽頭,充滿生機活力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將汽車服務職業教育集團建成集產學研服務功能于一體的最高端人才培養基地。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我校牽頭,聯合寶馬、一汽、大眾、通用、中華等汽車生產企業,以“寶馬培訓基地”模式,在我校共建共享綜合性培訓基地,形成遼寧省汽車行業新技術推廣、行業培訓、人才培養中心。
二是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聯合省內高職、中職院校和汽車企業,構建中職—高職??啤呗毐究苾炔裤暯?、外部開放的系統化人才培養體系。
3、整合優化專業結構,深入推進教學與課程改革
一是緊密跟蹤社會經濟、行業企業發展,年底完成就業率持續走低專業的調整。集中精力辦好交通行業中道橋、汽車、物流等主干專業;做好軌道、港航、公交、交通信息化等專業申報論證工作。
二是繼續選擇主干專業立項進行教學資源包開發與建設、全面推進教學改革,以立項形式進行基礎課教學改革、繼續進行“兩課”配套課程開發。試點開展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考試管理改革。
三是強化推進所有專業教考分離工作,制定科學、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各系結合學生能力培養實際認真落實,如試題庫建設等工作。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審批,完善專業課程資源網絡平臺建設。
四是繼續推進教師教學競賽,大力倡導公開課,對于教學競賽中優秀教師給予表彰獎勵,并同評優、晉級掛鉤;采取措施推進資源共享、相互交流、形成導向;繼續推進學生技能競賽,開放實驗室,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4、強化師資隊伍培養,培育知名拔尖人才
一是繼續推進人才培養工程,年底啟動第二輪杰出人才成長支持計劃,以立項形式加強專業帶頭人和青年教師培養,建設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人才梯隊。
二是加大具有實踐經驗、國外經歷的高職稱、高技術或高水平大學博士等人才引進力度,充實教師隊伍,培育教育行業和科技領域知名拔尖人才。
三是建立教師培訓、輪訓、老教師帶新教師、互相交流學習制度,著力提高學術科研創新能力。強化新教師集中培訓和結對子培養,構建目標明確、層次清晰、銜接有序的教師培養支持體系。
5、全面加強學生培養,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認真落實教風學風建設工作舉措,強化學生素質培養和養成教育,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課堂和宿舍管理,完善專業主任制和學生導師制。
二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對考核不達標教師,按有關規定實行約談制度;教授、副教授、博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按照指標任務嚴格考核,考核結果與年度考核、評優、晉級結合。
三是加強招生宣傳工作,保證學校優質生源。充分利用社會媒體、網絡資源等載體,發揮師生員工的力量,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加大招生宣傳,有效地吸引優質生源。
四是深化就業服務體系創新工程,保證學生高質量就業。密切與行業企業聯系,穩固省內和行業就業市場,開辟省內外和交通行業內外就業市場,實現初次就業率96%以上,協議就業率75%以上的目標。
6、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高國際化辦學層次
一是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加強國際辦學合作,建立國際學院,探索建立符合我校特色的聯合辦學、國際合作運行模式。
二是拓展與英國奧斯特大學、加拿大百年理工學院等歐美國家合作辦學項目,在教師互派、學生留學、課程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7、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提高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能力
一是完善科研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加強特色科研團隊培養,在行業軟課題研究、科研項目經費和整體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密切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之間聯系,將產學研合作責任落實到系,共同開發課程和實訓項目,共建企業培訓中心、研發中心,提供技術服務,承擔生產配套任務。
三是發揮學校專業、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擴大技術服務市場份額,拓展業務范圍和層次,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四是加強學歷教育和培訓項目的市場開發,提高培訓質量、經濟和社會效益。
8、加大校園信息化建設力度
一是加大全校綜合性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力度,完善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和無線網絡工程,加強信息化應用環境建設。
二是完成多媒體教室擴建,完善校園網絡設施,綜合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教學條件信息化水平。
9、強化各項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全面深入推進過程管理工程。認真落實省交通廳管理年工作要求,制定實施《過程管理工程考核辦法》,完善信息化管理平臺和軟件運行系統,把過程管理與年度考核緊密結合,提高管理效率、工作質量和辦學水平。
二是強化目標考核。全校要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厲行節約、開源節流,按照學校各項工作實際精細編制年度預算,實施計劃管理和績效考核,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三是繼續完善規章制度,推進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意識,逐步建立完善的現代學校制度與運行管理體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