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教育局
(2013年11月)
沈陽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國家裝備制造業基地,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與區位優勢。伴隨著工業城市發展特點,近年來,沈陽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完善了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對職業教育的層次、布局和結構進行了調整,通過健全制度、創新機制、完善政策,加快形成服務需求、開放融合、有機銜接、多元立交的新格局,建立了國內一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F將有關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第一、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中等職業學校85所,在校生90246人。高職高專有14所,在校生104128人。其中:市教育局直屬中等職業學校12所,在校生33026人;區縣所屬中等職業教育中心7所,在校生8492人;行業所屬7所,在校生10907人;民辦職業學校33所,在校生11623人;另外,勞動部門所屬技校27所,在校生21500人。
2008年,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進入國家“百所重點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毙辛?。2010年國家啟動中職1000所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創建工作,以5所萬人學校為基礎的我市共有10所學校入選。2012年在全國職業學生大賽上,我市學生共獲得11塊金牌,超過大連;2013年我市再創佳績,收獲5金、15銀、18銅。全市共有國家級示范專業5個,省示范專業57個,職業教育發展的各項指標均走在副省級城市前列。
第二、努力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
一、強化政府職能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機制,創新政府、行業及社會各方分擔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機制,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
1.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沈陽市委、政府始終把優先職業教育發展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市委、政府政策支持與投入,加快了沈陽職教的發展步伐。
2009年的沈陽職業教育園區落成,實現了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目標。2010年教育部批準設立國家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沈陽市試驗區,為沈陽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實施資源整合、建設六所萬人規模職業學校,職教園區投入使用,已成為國內有影響的沈陽職業教育地標。
沈陽市委、政府加大職業教育投入,確保教育費附加30%用于職業教育,從2010-2012年,投入資金年平均增幅達到58.6%。以國家建設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的契機,加大學校的基礎能力建設。2010年迄今,我市先后共有9所中等職業學校被評為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建設項目學校,較好的實現了“有50%以上的職業學校學生能夠接受優質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工作目標,為把我市職業教育建成全國技工高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010年8月,教育部批準設立國家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沈陽試驗區,確定了“以創建國家試驗區為重要載體,打造輻射東北乃至全國職教高地”的基本工作思路,提出了強化政府職能、深化改革創新、加強對外合作的“三大任務”。 2011年3月的全市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要把創建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作為沈陽市教育發展、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工作。會議還以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了《國家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沈陽試驗區工作實施方案》。
3.2013年8月29日,我市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沈政發【2013】33號,從整合各政府部門職能,以及為職業教育發展服務的高度,加強政府統籌,加快資源整合,發揮市場導向,改革教育教學管理,統籌經費使用,深化校企合作,推進市場化辦學,加強中高職銜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對我市未來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4.《沈陽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自2013年3月1日起頒布實施(以下簡稱《促進辦法》)。從2011年開始,沈陽市人大立法委、政府法制辦都將政府出臺本市校企合作法規列入工作程序,從地方立法上解決困擾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難題。我市制定出臺的《促進辦法》的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十五”期間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法律、法規文件,《促進辦法》共31 條,并借鑒了寧波、北京、山東等地的成功經驗。主要對校企合作的內涵及管理體制、師資配備、教學質量保證、經費保障、學生實習期間意外傷害的處理辦法、法律責任等作了規定?!洞龠M辦法》的頒布實施,為沈陽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法規支撐,為完成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這一重大任務進行了先行先試,為國家制定出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規條例提供可參考的實踐案例。
二、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努力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1.以改革經費使用管理機制為切入,實現職業教育經費標準與辦學活力的兩個提高。2007年,遼寧省財政廳、教育廳聯名下文,頒布職業教育生均(年)教育費標準(分專業4000-6000元不等),我市遠遠高于全省平均標準水平,并且每年呈遞增趨勢。2012年10月起,沈陽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圍繞“提升辦學活力、自主辦學,建立現代職業學校管理機制”開展專題研究,同時注重借鑒吸取外省市成功案例,決定選擇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市化工學校、是外事服務學校做試點,從2013年起,學校經費使用管理(在科學管理流程與保障監督基礎上)實行自主核算使用,財政按生均(年)公用經費2400元標準(職業學校是普通高中的1.5倍)全額撥付,對發生的大額物業費、通勤費、公共采暖費單獨安排經費。學校取得的學費、對外培訓、校企合作等預算外收入,全額返還給學校,用于彌補公用經費不足改善辦學條件和學校辦學成本。
2.創新教師隊伍建設與運行機制。利用2011-2012兩年時間,通過面向社會招聘、高校直招等渠道,較好的解決了我市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入口問題。從2012年財政列專項1290萬元,為職業學校購買教師到企業實踐實習崗位,解決職業學校聘用兼職教師所需經費。2012年8月,沈陽市教育局下發《關于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進企業實踐項目的通知》、《沈陽市中等職業學校聘用兼職教師工作方案》,圍繞我市職業學校機械加工、化工、汽車制造與維修、酒店服務與管理、烹飪、計算機技術應用、物流、電子電器共8個骨干專業類別, 首批確定了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陽化工集團、皇朝萬豪酒店等14個企業,作為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培訓基地。從2012年開始,兩年期間我市先后有19所職業學校146名專業教師到企業一線崗位接受2-3個月的實踐培訓。
3.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職業教育整體發展。
(1)2011年3月,市教育局下發了《沈陽市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布局與結構調整優化工作方案》。圍繞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沈陽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求,緊密結合國家戰略性產業、重點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避免重復設置、盲目建設和低水平競爭,培植一批對應我市產業、達到全國一流水平的優勢專業群,形成有序發展的專業建設新格局。首輪停辦了直屬職業學校中的18個低水平專業,撤并了7個重復設置的專業。學校根據市場需求和學校發展定位、專業體系構架條件,提出增設26個專業(方向),不斷提高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水平。
(2)抓職校內涵建設的關鍵,開展專業建設系統論研究。2012年10月,我市申報的《職業教育專業系統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榮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組織評審的2010-2011年度科研規劃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的第一名。本次參加課題研究項目共有2000多個,評出一等獎5名,二等獎12名,三等獎20名。從2010年5月,我市在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啟動了《職業教育專業系統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以科研為先導,指導學校專業建設實踐。課題項目內容重點圍繞職業學校專業建設中涉及師資隊伍、課程教材、學生技能培養、實訓基地建設及行業企業介入等五個方面,以服務我市支柱產業的13個骨干專業為基礎,共有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市教科院職成研究中心等9個單位的干部、教師110余人參與,課題研究歷時2年零1個月,撰寫出版系列論著九部書籍,文字量達339.4萬余字。
(3)扎實開展學生“專業技能大比武”工作。堅持開展“專業技能大比武”,強化學生技能培養,大賽選手在全國獲佳績。從2007年起,我市啟動了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以提高學生技能為核心,覆蓋各個年級、各個專業、所有學生參加的專業技能“大比武”活動,活動本著“做中學、做中教,以賽帶訓、賽訓結合”,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原則、通過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掌握的職業技能水平取得顯著提高。在近幾年,遼寧省舉辦的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大賽上,我市參賽項目與選手(經初賽選拔)在全省最多,并連續三年獲得全省大賽團體總分第一名。
4.加強對外合作,開展了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探索。有針對性的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合作,是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新的要求,也是助推職業教育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重要途徑。2011年1月,經過嚴格的選拔面試,我市確定選派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市化工學校、市現代制造服務學校數控、機電、物流、化工4個專業的16名專業教師,于7月4日成行,赴德國(EBG)接受為期45天的專業技能培訓,培養高水平專業教師(培訓師),并作為“中德沈陽職業教育技能培訓中心”的重要師資。
幾年來,我市職業教育在與德國職業教育機構廣泛合作的基礎上,又開展現代學徒制的試點,企業根據用工需求與職業學校實行聯合招生(招工)和培養。自2012年年初,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開始聯合成立試點班,并于8月23日,在中國教育部與德國教育研究部聯合主辦的中德職業教育校企對話會議上,張春雨校長與康思遠總裁正式簽署了校企合作協議。首批試點班學員由60名品學兼優的2011級學生組成,分為機電一體化、電氣維修兩個專業試點班,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定向培訓。此次合作是寶馬集團在中國首次開展的校企合作項目,學校與企業雙方聯合筆試、面試選拔學員,定期研究教學標準、課程設置、教材開發以及教學方法和評價等問題,項目班的學生與企業簽訂學徒工協議。項目班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以兩周為一個周期,在企業和學校之間交替進行。2014年7月,期滿合格學生將于寶馬集團簽訂勞動合同,成為寶馬集團的正式員工。這樣的合作對學校、對企業、對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5.立足市場,直接面對百姓,服務公益,全面提升社會效益。今年9月9日第29個教師節,沈陽市教育局啟動中等職業學?!肮嬲n堂”活動,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走進社區、走入百姓身邊。職業學校選取與百姓生活貼近的學校骨干專業、特色專業,全面服務社會。專業教師即走進社區,也將居民請到學校課堂,手把手教百姓如何炒菜蒸饅頭、如何進行汽車維護與保養,講授飲食制作與文化,服裝裁剪與搭配,美容美發與禮儀表演等十幾門的課程。
授課老師既有市教育局所轄學校的骨干教師,也有中職學校聘請的客座教授、名師,聽課的“學生”都是普通的百姓居民。這些集生活、健康、娛樂、益智、學習為一體的職業學校面向社會的專業服務,受到百姓的歡迎,老百姓把它稱為“家門口的學?!??!肮嬲n堂”構建起教育與社會的和諧關系,是傳遞教育服務社會正能量的重要舉措,提升了中職學校的專業技能和師德水平,樹立了教師良好的社會形象,有利于形成“社會尊師重教,教師回報社會”的新風尚。
第三、隨著我市職業教育規模發展、實訓實習基地等基本建設任務的初步完成,沈陽市職業教育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向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的內涵建設,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推進學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校企聯合培養人才。
一是,推進國家試驗區建設,爭創國家示范區,打造出“沈陽技工高地”的品牌。國家試驗區擔負著體制先行先試的任務,取得成功,在2015年爭創成為全國示范區。實踐證明,體制機制建設比給經費更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我們準備與財政、人事、國資委等部門聯合,實現校企合作的經費使用機制、學校公用經費的保障使用機制、為學校常態化引進企業技師的保障機制、學校資產參與經營的管理機制的四個突破。最大程度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推動學校主動參與市場,主動尋求發展。
二是,開展生產性實訓,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提高為企業服務的能力。通過開展生產性實訓,把學校的設備設施開動起來,直接參與市場生產經營。
要完成人才培養、資產保值增值和降低教師培訓成本三大任務。
具體為:人才培養任務,開展生產性實訓,學生在校內真刀真槍的煉,掌握到知名企業直接上崗的本領,省去學生到企業先培訓的環節;
資產保值增值任務。引進企業生產環節,開展工廠化辦學,推進工廠化教學,通過生產經營收益,激發辦學活力,提高機器設備利用率,實現設備設施的保值增值;
降低教師培訓成本。教師在完成生產性實訓任務過程中,就得真刀真槍的練習,能夠提高課程教材研發、設備維修維護、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的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三是,加強學校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產業發展服好務。產業升級逐漸加快,新興戰略產業加快布局,都需要職業學校輸送合格的人才。采取四項措施:第一,加強骨干專業建設。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各類職業學校(包括民辦、企業辦),圍繞產業發展開展專業建設評估工作,推動學校提升內涵建設水平,培養更多更優的人才;第二,加強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建設,變革教學內容、方法、過程和技術手段。制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標準,推動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改革。推動建設技能教室、標準化廠房、開放式實習基地和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完善專業教室、實訓基地和企業實習相結合的技術技能訓練流程。開放實訓基地、示范專業、名師名課、精品課程等職業教育資源,為各類學生提供職業教育課程和技能培訓,為大學生開辟創業技能培訓。組織開展好大賽。以賽帶訓,以賽帶評,通過競賽、大比武等推動教學改革、檢驗教學效果、考核評價學生,最符合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律。準備聯合總工會、人社局、經信委等部門,把企業青年技工、教師、學生等組織起來一起競賽比武,并給優勝者一定的榮譽;第三,宣傳好職業教育。通過宣傳培養的優秀學生,宣傳職業教育新成果,讓更多的適合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選擇職業學校。
四是,加強職業教育內部的有機銜接,探索建立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積極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結構布局、課程體系和教材、教育教學過程、信息技術應用、人才成長途徑、教師培養培訓、行業指導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評價改革等方面的銜接。創新學習方式,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融通”。
目前,我市多數職業學校在辦學方面,還沒有真正實現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學校有進90%以上精力物力投放在學歷教育上?,F代社會人才需要是多方面的,職前與職后教育延伸、短期適應性培訓與重要關鍵崗位執業資格以及技術等級培訓等,需要職業學校有更加靈活辦學機制。
五是,建立健全教育標準和績效評價制度。完善標準實施和檢驗制度。開展教育標準的宣傳、培訓。落實教育行政部門實施標準的責任。通過諸如建設、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建設、學校運行和管理、教育質量等標準實施,推動學校達標建設,完善教育質量保障機制,推進教育評估科學化,促進學校管理規范化。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