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到底應該怎么減?哪些課業負擔是合理、必要、有效的?校內減負校外補的癥結該如何解?學校減負為何家長卻更累了?校外培訓機構有哪些吸引孩子和家長的魅力?究竟怎樣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和優質作業……這一個個問題不斷地考問著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
從4月3日至4月20日,本報特別開設“關注中小學生減負”欄目,以被稱為“史上最嚴厲教育減負政策”的北京市《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通知》為切入點,關注各地中小學生減負的政策、經驗和問題。半個多月的時間,本欄目高密度地推出了14篇報道,傾聽教育部門、校長教師和家長的多方聲音,聚焦減負難點、展示典型經驗,共同探討切實可行的減負之道。其中,既有典型經驗介紹、也有難點熱點剖析,既涉及制度層面問題、也提供微觀案例,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減負問題的最新動態。
關注各地新政,為減負造氛圍打基礎
為了將減負要求切實貫徹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全國各地教育管理部門不斷出臺各項政策,采取多種措施努力實現減負目標。
2013年3月19日,北京市《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通知》正式生效。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和石景山區等相繼公布了區縣實施減負政策的細則,均突出強化了監督政策執行的力度。該政策推出后,校外培訓機構的師資與生源等就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本欄目的第一篇報道《減負新政能否導向高效課堂》一經刊發便引起廣泛關注,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騰訊網等門戶網站紛紛轉載,全國各地教育網站也跟蹤轉載……
四川瀘州納溪區教育局出臺了《小學素質教育綜合評價獎勵方案》,規定教育局對小學一至五年級學生不再統一組織任何形式的期末考試,各學校學生統考成績在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中的權重由原來的30%降低至10%。該舉措對當地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全區各學校及師生中也引起了強烈反響,為減負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推廣先進經驗,為減負添動力樹典型
減負是一個全國性的難題,從哪里減?怎么減?各地的實踐與探索一直沒有停頓過,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樂學會學、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成為減負的共同著力點。
濟南市光明街小學校長程濤認為,減負主攻方向就是要減掉那些本不該有的負擔,而那些本不該有的負擔,主要來自于“低效課堂——過重負擔——學生厭學”的惡性循環。
全國特級教師馬芯蘭,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積極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驗,在實踐中創造了以“開發學生智力,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目標的獨具特色的“馬芯蘭教學法”,把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以感興趣的方式學習。
北京九中實施作業“配餐”制,把作業分為“必做作業”、“自選作業”和“拓展作業”,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技能和學生智力等情況,親手設計作業,精心考慮作業的范圍、要求和時機,為精準地把合適的題布置給合適的學生做出了有效探索。北京多個區、縣還針對800名中小學教師開展了“友善用腦”的培訓項目,改變“教”和“學”的方法,使中小學生在減輕課業負擔的同時,又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一個個詳細的微觀案例,為減負實踐提供了鮮活的經驗與參考。
剖析難點熱點,為減負把好脈尋出路
在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下,減負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不可忽視的是,減負仍面臨不少困難,還有不少瓶頸需要突破。幾位來自教學一線的北京初中教師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學生減負能否做到所有學校都能“一盤棋”?會不會誰減負誰吃虧?減負能不能“一刀切”?課內減了課外補怎么辦?
針對這些問題,有專家認為減負繞不開人才觀、評價觀的改變。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姚煒表示,減負不僅是減學業負擔,更是通過評價手段的改變來減“心理負擔”,學生的心情一旦放松了,學習上就更主動了。武漢市武昌區棋盤街小學校長謝玉萍則從制度的角度提出,減負的關鍵是教師和校長隊伍的機制改革,難點是招考制度、學生素質評價以及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改革,要研究適合學生發展的體制機制。
在實踐層面,針對如何“減負增效”,重慶實施以科技、閱讀、演講、書法、英語等教育為抓手的減負提質“1+5”行動計劃;新疆烏魯木齊從今年起,在中心城區部分小學低段試行布置分層次的彈性作業和不留書面作業的試點工作;濟南市新世界小學大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習慣和能力,提升學生學習內驅力,讓學習成為一種“甜蜜的負擔”。(本報記者 翁小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