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校的足球隊,也就不會有我們家李伯辰的今天!”作為一名小學校長,我很欣慰聽到家長這樣的感慨。李伯辰同學酷愛足球,經過學校足球隊幾年的鍛煉,現已入選國家少年隊。類似這樣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的例子,在我身邊越來越多。
當了18年的教師和7年的校長,我的教育夢想逐漸明晰——應該讓校園成為師生成長的精神家園,充滿人文情懷,努力成全每一個孩子。
2006年,山東省教育廳出臺實施《關于認真做好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工作的意見》,2008年,山東省啟動了新一輪素質教育改革實踐,2012年底,山東省又開始實施《對違規從事普通中小學辦學行為責任追究辦法》,這些政策制度的實施,為基層學校規范辦學行為、減輕學生負擔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我們全校師生都成了制度減負的受益者,不再加班加點抓分數,從而能著眼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改革創新全面育人,努力成全每一個孩子。
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們逐步探索建立了班主任、年級組長、分管領導“三級崗位管理負責制”,嚴格執行關于減負的具體規定,統籌管理學生家庭作業量,公開公示作息時間、課程表、學生作業量、教師批閱情況等,實施月常規質量監控檢查和跟蹤指導整改制度,保證了減負增效相關規定的有效落實。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我們積極構建“學導型自主學習課堂”,將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每個學生經歷“獨立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學后反思”的主動學習探究過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五年級的孟浩洋同學以前總是擔心自己理解不全面、語言不簡練,教師提問不敢大膽表達,屬于課堂上的“聽眾”一族。開展“學導型自主學習課堂”改革后,他開始參加小組討論、交流分享,小組同學也積極幫助他改進語言表達,現在他不但能在小組內和同學爭得面紅耳赤,也能在全班匯報時質疑臺下其他小組同學了?!昂屯瑢W們一起討論交流,成了最快樂的事情!”孟浩洋說。
我們還從成全每一個孩子的理念出發,開發了多元化學校課程體系,給每個孩子搭建適合他的學習成長平臺。2011年建立了“童樂匯成長設計”課程,對學生進行人生設計的指導。學校還成立了8個社團,開設了48門選修課,努力滿足學生多元發展和個性成長的需求。個性突出、表現欲強的黃爍同學,在學校的擊劍隊中找到了興趣和展示的機會,在全區的擊劍展示會上贏得了好評。
教育的全部責任就是喚醒、激發和引導,而不是一味地給學生施加壓力和負擔。雖然圓夢的過程仍需努力,但有了制度保障,我們追求教育理想的決心就不會動搖。(本報記者 魏海政 采訪整理)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