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2011計劃”一經推出便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請問該計劃的出臺有何背景和意義?
答: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講話時提出了“推動協同創新”的理念和要求。為落實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精神,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召開視頻會議,正式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也就是“2011計劃”?!?011計劃”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個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性計劃。實施“2011計劃”,是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精神的戰略舉措,是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行動。
問:“2011計劃”的內容和實施原則是什么?
答:“2011計劃”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載體,以創新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通過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推進高校八個方面的機制體制改革,即構建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探索促進協同創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建立持續創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優化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文化環境,通過任務牽引和中心建設推動轉變高校創新發展方式,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11計劃”的實施堅持全面開放的原則。一是面向各類高校開放,只要具備協同創新的基礎、具有強烈改革意愿、能夠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參加;二是廣泛匯聚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社會的創新力量,構建協同創新體和戰略聯盟,形成多元、開放、動態的組織運行模式。
“2011計劃”的實施堅持分層實施的原則?!?011計劃”是一個支持性計劃,更是一個引導性計劃。要通過積極引導和系統部署,形成分層實施的良好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立校級協同創新計劃,在具有優勢的領域組織優秀團隊開展協同創新。支持地方政府設立“省級2011計劃”,吸納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與當地產業和企業組建協同創新體,推進協同創新。支持行業產業部門組織和引導高校、企事業單位共同實施協同創新項目,聯合支持協同創新活動。在此基礎上,國家每年評審認定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形成分層實施、系統推進的工作機制。
“2011計劃”的實施堅持擇優認定的原則?!?011計劃”堅持“高起點、高水準、有特色”,明確有針對性的建設要求、準入條件和評審標準。教育部將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礎上,每年擇優遴選出符合“國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決重大問題能力、具備良好機制體制改革基礎的協同創新體,認定為“2011協同創新中心”。
問:目前,“2011計劃”實施的情況如何?
答:“2011計劃”自去年3月23日正式頒布、5月7日召開視頻會正式啟動實施以來,得到了高等學校、行業部門、地方政府、骨干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和積極響應,開局良好,呈現出積極穩妥的發展態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各類高校積極響應,迅速行動,正在迎來深化改革的新高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300余所高校按照“2011計劃”的要求,開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協同創新;有近150所高校成立了校級協同創新中心。二是各地政府高度重視,競相支持,將“2011計劃”作為推動區域發展的新支點。三是行業企業主動加盟,鼎力支持,協同創新中心培育組建工作有了明顯的進展。協同創新的思想和理念也引起了行業企業的強烈共鳴。四是社會各界積極支持,踴躍參與,不斷涌現協同創新的新經驗和新模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近80%的中科院研究所、60%的行業骨干研究院所以不同方式參與到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培育組建當中,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問:日前,教育部對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進行認定與評審,能否詳細介紹這方面的情況?
答:去年5月以來,在教育部黨組的領導下,我們重點推動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組織了全國范圍的宣講活動。在各地教育部門的積極支持下,5月下旬到7月初,在全國各地共組織了32場宣講報告,753所高校的4500余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參加。二是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研討與交流。從7月中旬到9月初,先后組織召開了北京地區高校、農林類高校、綜合性高校、工科和行業類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以及人文社科領域的6個專題研討會,交流不同類型協同創新的思路和具體操作細節。三是廣泛調研,重點推進。先后考察了60多所高校,聽取120余所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籌備情況匯報,參加了40多所高校組織的培育啟動和戰略研討活動,重點推進了多個前期基礎較好、有一定新思路的協同創新中心培育組建工作。四是研究制訂了認定方案。抽調高校有經驗的專家成立“2011計劃”認定工作研究小組,在充分研討、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暫行辦法》和《“2011協同創新中心”專家認定細則》等工作文件以及2012年度的認定工作方案并啟動了認定工作。
2012年,“2011協同創新中心”共收到89所中央直屬高校和31個省市自治區推薦的167項申請,其中面向科學前沿類29項,文化傳承創新類28項,行業產業類55項,區域發展類55項?!?011協同創新中心”專家認定初審工作在今年1月12日至15日進行。認定初審工作遵循“集中研討、獨立評審、隨機配送、比例限定”的方式,共邀請包括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行業產業協會及骨干企業的專家學者共175名參加評審,最后確定了35家協同創新中心進入復評答辯。評審專家及社會各界對于此次認定初審工作,均給予了較高的肯定性評價。
“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認定評審標準非常嚴格,在黨組“寧缺毋濫”的要求下,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組建并取得實質性成效的基礎上,堅持高起點、高水準、有特色、有實效的標準,認定內容高度聚焦到協同創新的核心要求,即明確的協同需求、雄厚的協同基礎、有效的協同機制和明顯的協同增效。從計劃啟動到現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做到這四個認定條件極不容易,做得較好的高校都是在前期已經按照協同創新的思路開展了工作,并在“2011計劃”推出后按照四種模式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改革完善。首批認定工作,就是要遴選出若干扎扎實實先行先試,通過推進機制創新取得一定協同成效的“協同創新中心”,為明確今后操作的思路和模式樹立標桿,并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引導全國高校實質性推動計劃實施。
問:請問“2011計劃”今年的推進計劃?
答:在新的一年中,教育部將和財政部一起認真組織實施好“2011計劃”,并以實施“2011計劃”作為落實十八大精神,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抓手,進一步推進高??萍俭w制改革。一是結合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進一步組織宣傳,深化“2011計劃”的精神和內涵。二是切實加強學校、省級、國家各個層面“2011計劃”的培育組建工作,在實施過程中探索體制機制改革。三是總結有效做法,同時繼續加強和地方、行業部門的協調。四是繼續完善“2011計劃”的支持方式和績效評估模式。五是結合十八大的要求,制定“2011計劃”的基本發展規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