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曝光了一些不法校外培訓機構助推應試教育,騙錢、坑害孩子的種種不法行為。亂象的產生,既有不法培訓機構的忽悠、家長的尷尬,也有社會文化的深層原因。
有家長曾對筆者倒苦水,說現在家家都是獨生子女,輸不起,尤其是怕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不法培訓機構的“法寶”就是利用家長認識上的誤區,杜撰出種種偽教育口號,助長應試教育的歪風。我們不妨做一些分析。
一是“你現在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將來有他吃苦的時候”。這是科舉時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口號的現代版?,F代社會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合格公民,而不是脫離勞動、脫離實際的“人上人”。孩子的成長要安全、健康、快樂,這樣才有利于形成完整人格。二是“獨生子女輸不起”。孩子的成長何謂輸,何謂贏?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有人天生對符號、理論、抽象的東西興趣差,在考試中不占先,但在現實生活中做具體事、解決實際問題上手快、悟性強,踏實肯干,這樣的孩子日久也能成功。三是“學習是一種信仰”。好學是一個好習慣。而信仰是什么?是仰視對方,不加判斷地迷信而不要懷疑。如此分析,不法培訓機構葫蘆里賣的藥就不言自明了。
我們不能回避,目前,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侵蝕到了校園,如學校違法違規搞小學入學考試,搞“占坑班”。對此,家長本該行使公民權利,據理抗爭,但實際情況卻是逆來順受,互通門道,搶占先機,為自家孩子“搶跑”不遺余力。更有甚者,一些家長為讓孩子能得到特殊照顧,送禮行賄,其他家長也不是反映舉報,而是不情愿地跟風。這其實是在毀掉公平正義的教育環境。
造成校外培訓亂象的原因還有社會的教育文化以及用人、用工制度。高校擴招后,一般大學的本科文憑已不夠用,求職的“硬通貨”是名校的碩士、博士頭銜。激烈競爭從高考上延至考研,下延至小學招生。還有社會學家認為,社會結構相對固化,公認的上升渠道似乎只有高考,而唯學歷又弱化了其他進取門路。
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之下,包括應試教育在內,社會上的種種違背教育規律的亂象此起彼伏,而不法培訓機構更是借機斂財,助長了應試教育之風,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家長的經濟負擔,更與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方針背道而馳。因此,對于違背素質教育,行應試教育之實的不法培訓機構,有關部門應有效監管,嚴厲打擊。(陳寶泉)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