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不少學生家長、教師向中國教育報致信致電,反映一些校外培訓機構通過各種方式誘導學生報班,一方面加重了中小學生學習負擔,學生、家長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嚴重沖擊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近日,中國教育報組織記者兵分八路,深入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鄭州等五地多個校外培訓機構教學點,展開調查。
從10月8日起,中國教育報在一版重要條位開設“關注校外培訓系列報道”欄目。截至目前,已刊發新聞調查篇、對策篇等14篇報道。系列報道刊出后,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不少地方教育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學生家長、讀者、網友等紛紛向本報來函來電,或通過中國教育新聞網開辟的討論專區,暢談感受和建議。
培訓機構野蠻生長的勢頭亟須警惕
近年來,全國各地政府、教育部門、學校都在不斷推進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然而,客觀現實是,校外培訓機構卻在層層加碼,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帶來了極大挑戰。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地區,中小學階段的課外補習現象日益凸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委托國家統計局實施的“中國城鎮居民教育與就業情況調查”表明,我國小學階段參加教育補習的學生比例達到73.8%,普通初中為65.6%。僅湖北省武漢市某區,小學四年級至初中,參加課外補習的學生比例就達到60%以上。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在300戶城市居民家庭中開展的“城市居民家庭子女教育問題”專項調查顯示,有64.6%的中小學生在休息時間參加補習班。
對于目前全國有多少家校外培訓機構,雖然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據廣東某風投機構依照行業運營情況測算,“僅廣州一市,注冊或未注冊的教育培訓機構數量就超過1萬家”。而據《2008年廣州市教育事業概況》顯示,該市有公辦中學465所、小學1035所、幼兒園1498所,共計2998所。也就是說,校外培訓機構的數量是公辦學校數量的3倍以上。
不僅是廣州,在記者調查中,江蘇省某縣教育局局長透露,在該縣,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就多達七八百家,是全縣公辦中小學數的七八倍。即便以每個縣平均200家校外培訓機構估算,目前全國2862個縣級行政區劃的校外培訓機構就有57萬余家,這一數字還不包括擁有數量龐大的校外培訓機構的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
而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小學24.12萬所、初中5.41萬所(含職業初中54所)、幼兒園16.68萬所,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學校2.76萬所,共計48.97萬所,遠遠少于校外培訓機構數量。
本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越是在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地區,校外培訓市場就越發達,在當地每所知名中小學周邊,幾乎都分布著數家甚至數十家校外培訓機構或校外托管機構。這些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在國家和地方出臺的各種“禁令”下,不僅紛紛通過“改旗易幟”規避政策風險,還利用階梯式的課程設置、虛假宣傳所謂的名師等策略將家長們牢牢套住,在監管難以抵達的“灰色地帶”,與個別體制內學校、機構合謀,誘導并“脅迫”學生、家長被動參與激烈的升學競爭。
實際上,數量龐大的校外培訓機構背后,帶來的是孩子學業負擔的加重,以及家長的無奈、學校教育的異化。網友“大熊貓”說:“女兒‘小升初’,我被逼成‘變態娘’?!痹谂畠旱慕逃龁栴}上,“大熊貓”歷數了自己的“變態”行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卻舍得把大把的鈔票送給培訓機構;孩子培優,家長作陪,節假日不屬于孩子,也不屬于家長;眼睛盯著考試成績,鼻子還要靈敏地嗅出暗流涌動的培優市場上孰優孰劣……
培訓機構亂象折射的是政策執行力現狀
像網友“大熊貓”這樣的感受,并非個例。北京朝陽區某小學家長張先生說:“我們家長現在跟沒頭蒼蠅一樣,一會兒讓孩子學這個,一會兒學那個,不知道學什么好。有的學校要求是市三好生,有的學校還要求英語證書。我們不知道學校要什么,就只能盡量多準備,有需要的時候都拿去?,F在問題的關鍵是,不少名校都有自己對口的培訓學校,這些‘占坑班’與重點學?;蚨嗷蛏俅嬖谝恍┞撓?。所以,治理的關鍵,還是要在不斷改革招生考試制度的同時,切斷培訓機構與名校間的利益聯系?!?/P>
對瘋狂的校外培訓感到迷惘的,不只是家長。事實上,在教育系統內部,不少教育局長、校長、教師都對校外培訓機構沖擊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阻礙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充滿了疑慮。
武漢某小學史老師說,他雖然在小學工作了20多年,但近幾年班里學生的情況讓他感到頭疼:因為當天上的新課,不少孩子在校外培訓機構已提前學過,甚至連學校布置的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課外作業,學生放學后也在校外培訓機構的“輔導”下完成了,所以一到上課,不認真聽課的學生比過去多了。這不僅影響老師的上課情緒,而且還會使這些學生養成不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其實,單從一個學期的最終考試測驗結果來看,大多數校外“加餐”學生的成績其實是下降了,實際上只有極少數尖子生成績提高了。
“功利化教育是催生這個市場的最主要原因?!焙幽鲜∩缈圃阂晃徊辉妇呙膶W者認為,現在,確實是到了教育、物價、工商、稅務等職能部門聯手規范校外輔導機構的時候了。與其讓校外輔導機構肆意發展,不如給其一條規范發展路,畢竟有些孩子是有課外輔導需求的;與其讓其虛假宣傳、漫天要價,不如規范一個指導價格;與其讓這塊蛋糕成為某個群體的灰色收入地帶,不如讓國家的稅收向他們說“不”。
“當前的校外培訓市場其實已經進入了‘重癥監護室’?!比A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范先佐認為,教育部門出臺的各種“禁令”,適用范圍只是體制內的學校,校外培訓機構雖然干的也是教育的事情,但“姓商不姓教”,這就決定了其逐利的本質。即便不少校外培訓機構沒有教育部門許可的辦學資質,也絲毫沒有影響它們營利。因此,校外培訓機構的規范監管問題,挑戰的不只是教育秩序的問題,更折射出地方政府政策執行力的問題。也就是說,當前校外培訓機構亂象能否治理,考驗的是各地政府的政策執行力。
加強培訓機構監管須先正本清源
雖然《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經營性的民辦培訓機構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钡浾咴谡{查中了解到,目前校外培訓市場的管理體制基本是一種“九龍治水”格局。主管部門不僅包括教育、民政、工商、衛生、財政、建設等政府行政部門,還有行業協會和企業,甚至不同的培訓機構由不同的部門管理。而且從事中小學課外培訓的絕大多數民辦機構,并非以其工商登記的公司名義直接從事教育培訓業務。這些民辦教育機構往往是以其公司(或其創始人個人)作為民辦學校的舉辦人或出資人,向教育行政部門(或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申請設立民辦學校,然后以民辦學校名義從事培訓。
范先佐提出,在資質認定及審批上,政府可以通過控制“準生證”的方式,將各種針對在校學生升學考試的補習培訓機構置于教育部門的監管之下。只有這樣,包括學生減負、推行素質教育在內的許多問題,才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北京漢坤律師事務所律師蔣靖認為,在國務院尚未就經營性民辦培訓機構制定“另行規定”的情況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企業從事教育培訓業務目前無法可依。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企業法人不能開展教育培訓業務,其營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也不能包括“文化教育培訓”。任何公司或分公司在未獲得辦學許可證的情況下從事教育培訓的,屬于非法經營,當地工商局有權查處。根據《教育法》,教育行政部門有權予以撤銷。與此同時,建議教育行政部門適度放寬民辦學校的準入條件和審批要求,在切實履行其監管職責的同時強化教育機構的競爭,讓教育機構在競爭中發展壯大,優勝劣汰。
“對于培訓班目前存在的亂象,一方面要加強監管,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在選擇培訓班時要有理性?!?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培訓機構需要注冊為學校才能招生。這貌似很嚴格,卻將其置于“既是學校又是企業”的尷尬境地,以及監管的“灰色地帶”。教育和工商部門都可以監管,又都可以不監管。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分為營利性民辦教育和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按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社會培訓機構顯然應被歸為營利性的民辦教育加以管理。這是對民辦培訓機構的正本清源。
熊丙奇說,如果切實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所有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今后都應實行工商注冊、工商監管,對外就稱教育服務公司,不再掛牌為學校,這樣既避免了教育培訓機構打著學校旗號招生,也有利于歸口監管部門,防止部門間推諉監管責任。作為公司的教育培訓機構,必須嚴格遵守公司法,目前輿論關注的教育培訓機構欺詐消費者、夸大宣傳等問題,也都可以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加以治理,追究培訓機構的責任。在培訓機構納入工商管理后,消費者在選擇培訓機構時,就像購買商品一樣,要對“商品”的性能、企業的服務進行理性分析。
天津靜??h教育局局長孫開祥認為,校外培訓機構的火熱,反映了群眾對優質教育的熱切期盼,這就迫切要求教育部門要辦好每一所學校。同時,各級學校要加大對教育的宣傳力度,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質量觀,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壓力,還學生一個快樂的童年。(本報記者 鐘劍都)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