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鄒韻
從5月12日早上7點開始,一個叫“張麗莉”的名字寫在了我的采訪本上。幾個月來,我在用話筒和筆記錄著她每一次牽動人心的點滴變化,也在用心感受著“最美教師”用生命締造的愛心傳奇。
5月12日晚10點50分,佳木斯市中心醫院ICU病房的兩扇玻璃門被人重重推開,四名醫護人員推著移動式病床快步走出。當一行人走出醫院時,他們發現,等候的除了救護車,還有成百上千的普通市民,他們聽說“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將被轉院治療,特意前來送行。很多人大聲喊:“張老師,加油!我們等你回來!”高速公路上,一輛又一輛車閃動大燈,主動靠邊,為車隊讓行。幾百臺私家車、出租車專程趕到哈爾濱入城口迎接車隊……我原本以為深夜是寂靜的,可那個夜晚,張麗莉像一簇火苗,點燃了成千上萬人的愛心。
這一幕幕畫面讓我深深震撼,同時深深好奇,病床上的張麗莉,臉色蒼白,雙眼緊閉,身上插滿了各種儀器的管子,這樣一個躺在病床上的“80后”女生,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號召力?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張麗莉所教授的班級。教室的最后一排,一張空著的課桌引起了我的注意,學生們告訴我,那張課桌是張老師的。原來,麗莉不忙的時候,會和學生們一起聽課,或者一塊上自習。她曾說過,只有把自己置于學生的位置,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老師出事后,學生常?;仡^張望,那個位置已是空空蕩蕩,他們無比失落,多么希望張老師快點回來呀!
后來采訪中,我曾問張麗莉,駕馭學生的秘訣是什么?麗莉告訴我,秘訣就是不去“駕馭”,而是“以心換心”,你走進他心里,俘獲了他的心,剩下的就都好辦了。
麗莉出事后,很多人在討論,面對失控的汽車,張麗莉在那一瞬間超乎尋常的舉動,究竟是一種本能還是選擇?有人說,是本能,但人的本能是躲避危險,為什么麗莉不是避開卻是迎上?有人說,是選擇,可剎那間的變故來得那么突然,哪有時間容她計算、取舍?生長在教師家庭的張麗莉從小就有一個教師夢,工作5年來,與學生朝夕相處,悲喜與共,對于學生的愛和責任感早已滲透到她的每一根神經,對于她來說,學生的安危已經勝過一切。車禍發生時,她的確沒有時間思索,但她的本能天平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學生。就像麗莉后來說的,“如果你也是一名人民教師,相信你也會有這樣的本能,這是每一個愛學生的教師都會有的本能!”
采訪報道中,我每一天都被感動著。自從張麗莉轉入后,哈醫大一院的ICU病房門外幾乎成了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方,除了日夜守候的各地記者,更多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熱心人。他們當中,有病友舉著點滴瓶來捐款,有賓縣的農民送來連夜縫制的靠墊和褥子,有到哈爾濱旅游的香港游客手捧鮮花默默祈福。65歲的張金榮大娘聽說麗莉的事情后,在重癥監護室前足足站了3個小時,見到醫生就上來要求獻血?!拔仪笄竽銈兞?,我是O型血,是萬能血,你們抽點給張老師吧?!?/P>
5月16日,張麗莉蘇醒后的第一句話是“謝謝你們”。很多人感慨萬分,有人說“我曾猜想過你醒來后可能說的任何話,但從來沒想到是這句,你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有人說“麗莉,你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善和美”,還有人說“張老師,你的所作所為深深感動了我們,其實我們最想跟你說的也是‘謝謝你’”。后來我曾問張麗莉,當時為什么要說這句話,麗莉笑著告訴我,她覺得自己很幸運,是社會的關愛給了她勇氣和希望,是無數人的愛心接力為她爭取了生存的機會,是醫生的全力救治給了她第二次生命。她說,沒有過不去的坎,上天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總會為你再打開一扇窗。
只要還有希望,麗莉總是始終保持向上的狀態。16歲時,麗莉寫下第一份入黨申請書,雖然身臥病床,可聽說自己的愿望要實現了,她異常興奮,瞪著大大的眼睛對我們說:“太好了!”眼中泛起淚花。宣誓前一天,麗莉拿著黨章,一遍遍地在病床上背誦誓詞。她說:“我要牢記入黨誓詞,一輩子做合格的共產黨員!”7月1日,麗莉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與此同時,她也在期待著,快點安上假肢,重新登上朝思暮想的講臺!
從5月12日趕赴佳木斯至今,我采寫了150多篇有關張麗莉的新聞報道,黑龍江電臺的直播間接到聽眾電話1200多個,社會各界為張麗莉捐款1500多萬。
危難時刻,張麗莉挺身而出,舍己救學生,我們贊嘆她的英勇壯舉。突遭變故,她沒有灰心氣餒,而是以一貫的堅韌執著笑對人生。這個夏天,一朵潔白美麗的茉莉花,開在了全國人民的心里。我相信,當我們每個人都能用愛來相互回應時,這世界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