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0年,16次參加國際和國家醫療隊,足跡遍布多個國家和中國最偏遠的省區;5次進藏,3次進疆,為6000多名白內障患者帶去光明;先后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藏族同胞親切地稱為傳送光明的“德吉喇姆”(藏語“仙女”之意)……
她,就是黨的十八大代表、河南科技大學副校長雷方。
傳送光明的“仙女”
一個人獲取的信息,85%來自眼睛。眼睛失明為許多人帶去痛苦,讓許多家庭掙扎在貧困中。曾在國際醫療隊服務的雷方,每當看到患者重見光明的開心笑容時,就常常問自己:我能為祖國的患者做些什么?
中國殘聯、衛生部與世界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國際獅子會攜手啟動的“視覺第一?中國行動”大型復明工程實現了雷方的愿望。從此,雷方的足跡遍布大漠戈壁、雪域高原。
奔赴西藏最讓她難忘。在崎嶇狹窄的川藏公路上,汽車要翻越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山,應對變幻無常的天氣,提防公路大塌方和泥石流,克服高寒、缺氧、低壓帶來的胸悶、頭昏、嘔吐甚至昏迷。雷方經常頭疼欲裂,夜不能寐,頭發大把大把地掉。即便如此,她依然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做20多臺手術?!坝袝r腿麻了、腳腫了也顧不上,心里只想著再多做一個手術,就會多一個人見到光明?!崩追秸f。
3000多公里,他們一路前行一路收獲感動。一位96歲的藏族阿媽,手術成功后看到多年“不見”的親人時,她一邊撫摸著孫子、重孫子的臉,一邊連聲稱贊雷方和醫療隊員是傳送光明的“德吉喇姆”。
就這樣,雷方年年奔赴這場為患者送去光明的神圣約會,成為全國唯一連續10年參加國家醫療隊并擔任負責人的優秀共產黨員。當人們疑惑她的執著時,雷方說:“醫療隊給患者送去的是光明,收獲的是感動,得到的是凈化的心靈?!?/P>
播種愛心的使者
“做任何事的出發點都必須是愛?!崩追绞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07年8月,穿過漫漫的戈壁沙漠,雷方第二次帶領國家醫療隊來到新疆阿克蘇,一個村莊接一個村莊地篩查病人,幫助一個個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在眾多患者中,7歲的阿迪娜與雷方結下了母女情緣。阿迪娜從小失去了父母,3歲時因外傷右眼失明,是由奶奶辛苦拉扯大的。雷方親自為這個惹人憐愛的小姑娘做了手術??吹綄O女右眼重見光明,奶奶感激地拉著雷方的手一遍遍地說:“共產黨好!醫療隊好!”阿迪娜也一下子撲到雷方的懷中。之后,雷方又專程去看望阿迪娜??吹叫」媚锛揖巢缓?,雷方把1000元現金交給奶奶,并決定擔負起阿迪娜以后全部的學習費用,直到她大學畢業。如今,阿迪娜已經12歲了,她常常打電話給雷方,告訴“媽媽”自己的思念和進步。
資助患者,雷方不止這一次。在海南省的一個貧困縣,雷方為患有嚴重高血壓和心臟病的82歲老人譚亞令做了復明手術??吹嚼先松詈芾щy,她把500元錢交給老人。在鄭州市惠濟區開展義診時,了解到76歲的特困戶王同生的家庭困難后,雷方把300元錢留給老人。她還資助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多名小學生和一名大學生……
作為母親,常年在外奔波的雷方,陪伴女兒的時間并不多,但讓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忘名、忘利、忘我”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在外讀書的女兒經常到養老院、孤兒院做義工,當地報紙曾20多次報道她的事跡。雷方詢問其緣由,女兒自豪地說:“媽媽,我是跟您學的?!?/P>
“你給予別人需要的,你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我從事的事業成為引領女兒的最好教材,是人生給予我的又一份饋贈?!崩追阶院赖卣f。
開啟智慧的老師
帶領國家醫療隊赴西藏期間,身為總隊長的雷方牢記自己肩負的三項任務:做手術,篩查病人,培養當地的眼科醫生,給當地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她經常提醒隊員:“手術不僅要做好,還要向當地醫生進行講解,要毫無保留地將手術要領和關鍵技術傳授給藏醫?!?/P>
強巴是西藏山南醫院的一名普通醫生,只懂一些白內障手術的基礎知識,從來沒有做過手術。雷方主刀時,常把強巴帶在身邊做助手,強巴很快就掌握了白內障的診斷技術和手術方法。當雷方再次進藏時,強巴已成為山南醫院的“一把刀”。
在給患者解除痛苦的同時,雷方和醫療隊員們對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的改進,使病人痛苦小、反應輕、恢復快、治療成本低,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一眼科領域的重大技術創新,已惠及全國500多萬名白內障患者。
雷方是個實踐者,也是個研究者。她曾前往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在SCI、中國核心期刊及國際、國內眼科學術會議上發表眼科論文30余篇,擁有科研成果3項,參編眼科著作3部。她還是衛生部和中國殘聯“十一五”時期和“十二五”時期“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督導專家、國際眼科學會會員。
辛勤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雷方成為河南省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獲得河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醫德標兵、十大女杰、感動中原十大人物等幾十項榮譽。2009年7月3日,雷方在人民大會堂受到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作為全國唯一的助殘先進代表作匯報發言。
■本報記者 陳強 李見新
通 訊 員 韓衛紅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