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繆志聰 陳瑞昌
“兒童的眼睛,兒童的智慧,兒童的情感,讓我激動不已。此情此境,如詩如畫,我仿佛也是詩人,包含著深情,在兒童的心田上,寫著明天的詩句?!?/p>
從1956年到2011年,55個寒暑春秋,在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的校園里,李吉林老師譜寫了一首綿長而深邃的兒童教育詩。
“一切為了兒童”,是李吉林教育理念的核心。情境教育,是李吉林獨特的教育追求。300余篇學術論文、隨筆,13本專著,總計360多萬字的8卷本文集,記錄了她向教育家境界邁進的一路輝煌,也標注了一位小學教師可貴的人生高度。
如今,70歲出頭的李吉林依然每天出現在校園里,繼續著她的研究與探索。日前,記者前往南通,再一次采訪了這位傳奇式的著名特級教師。
起篇:
讓孩子的心兒飛起來
1956年,剛滿18歲的李吉林走出江蘇南通女子師范學校,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走進了當時的女師附小,也就是現在的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從那一天開始,小學成了她的大學,她再也沒有離開過孩子們的世界。在孩子們中間,她成了一個“長大的兒童”,一個引領兒童成長的“兒童”。
1958年,年僅20歲的李吉林就小荷初露,被江蘇省教育廳邀請參加編寫小學語文教學參考書。4年后,她的身影又出現在全省小學語文教學座談會上,頗有新意的發言贏得許多專家的贊許。
“怎樣把孩子教聰明”,是李吉林第一篇論文的主題,也是她從教之初思考最多的問題。對孩子深深的愛,拉開了她兒童詩的序幕。
她帶孩子們來到蒲公英花叢邊,看毛茸茸的種子飄飄悠悠地乘著春風飛向河那邊;她帶孩子們去觀察船閘,看一艘艘的大駁船、帆船,排著長隊開往長江;她和孩子們一起數玲瓏古塔飛檐下叮當作響的風鈴;她領著孩子們一起看中秋的滿月怎樣從小河那邊冉冉升起……
李老師的課成為孩子們最愛的課,李老師布置的作文成為孩子們最愛寫的作文。無數次,下課的鈴聲響了,孩子們卻說:“李老師,我們不休息!休息了會打斷思路的?!币幻∧泻⑸踔猎谌沼浝镞@樣寫道:“今天我病了,躺在床上,心里想李老師今天要評講作文了,我聽不到了,心里怪難受的?!?/p>
怎樣的魅力,讓一個個頑皮的孩子沉浸在作文的樂趣里,情不自禁地用那一個個生動的詞語去抒寫、去描繪、去表達?
那時候,李吉林就在有意無意地“用情感扇動想象的翅膀,讓孩子的思維飛起來。讓孩子的心兒飛起來,快樂地飛向美的、智慧的、無限光明的童話般的王國?!?/p>
李吉林說,把孩子們帶到情境中,在這翻滾著絢麗浪花的世界里,孩子們的思維就會積極展開,“飛起來的心兒”讓孩子的語言一下子也變得那么鮮明而富有感情色彩。
中篇:
情境教育的33年遠航
“我想另辟蹊徑,小學語文對孩子們的影響太大了。但這些年來,弊端太多了,看出了問題不管它,我實在是坐不??!”1978年的暑假,李吉林走進校長辦公室,用近乎哀求的語氣對校長說:“您就支持我吧!我一定會努力的!”當看到一年級的漢語拼音要教兩個月,整整60天從上午到下午的語文課就是反復拼讀字母符號,她再也坐不住了。
剛剛“雨過天晴”的中國大地,正揚起一股清新之氣。暑假后,李吉林帶上了一年級實驗班,她看著孩子們的圓臉,仿佛來到了花草叢中,感覺他們是那么美,那么清新,那么生氣勃勃。她說:“這些小花、小草真是要喝足養料,讓他們快樂地長大呀!”當時的李吉林,內心燃著一團火,恨不得一下子從“舊框子”跳出一個嶄新的語文。
她借鑒外語教學情景教學法,又從我國古代“境界”學說中汲取豐富營養,經過反復地實驗、琢磨,提出了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理念。她讓學生在優化的情境中學習語文,創造性地把兒童的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且使學生身心愉悅,受到道德和審美情感的熏陶。
歷時5年(五年制)進行的首輪實驗,李吉林實驗班班上43個學生,在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的有33人,作品達75篇,升學考試時,55.8%的學生作文成績優秀。這個比例是當時全區學生作文優秀率的12倍。在語文學科成功實驗的基礎上,李吉林大膽地將情境教育向其他學科延伸。她首先向相鄰的思想品德學科拓展,一改枯燥、空洞的說教,以生動的道德情境、具體的道德形象,喚起兒童的道德情感,達到動情而曉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觸及、潤澤孩子幼小的心靈。接著是向音體美學科滲透,獲得成功后,李吉林又和數學老師一起研究如何將“數”與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數”與“量”、“數”與“形”的關系,如何把兒童帶入探究的情境,在模擬情境中加以操作,強化其應用性。這樣,從一個班到全校,從單科到多科,情境教學全面進入了各科教學當中。
在分學科實驗的基礎上,李吉林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構想。她認為,以“思”為核心,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根基,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相互滲透,融通課堂教育、課外教育與野外教育活動,聯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整體聯動,可以構成一個區域廣遠、目標一致的優化情境,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自由豐富的發展空間,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活動,充分發揮情境教育特有的教育效應。
情境教育基本理論及模式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關注,先后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八五”、“九五”和“十五”重點課題,兩次榮獲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去年又獲教育部課程改革與教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扒榫辰虒W法”被收入教育辭典,成為公認的教學模式。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盛贊“情境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探索,而李吉林老師則是我國素質教育的一面鮮艷的旗幟”。
續篇:
“童心”的理想薪火相傳
教育,是薪火相傳的事業。帶領青年教師共同成長,是李吉林一直致力的一項事業。1990年春天,通師二附小成立了江蘇第一個以學校為基地的“青年教師培訓中心”,李吉林任導師,她從理論素養、教學技能、科研能力乃至人生志趣等方面,對青年教師加以悉心扶持、培養。
為了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和崗位成材,她面對面地教,手把手地帶,放棄了許許多多的休息時間和休閑假日,費盡心血,無怨無悔,即使生病也孜孜不倦。教師唐穎穎回憶說,1995年國慶節前夕,為了幫助自己參加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課比賽,“胃出血在家休息的李老師,躺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琢磨教材,拖著疲憊的身體到校聽試教、修改教案”。
李吉林總覺得對年輕老師“傳、幫、帶”是一種責任,她經常說:“培養一個好教師,可能比培養一個好校長更難?!彼鶕嗄杲處煹男愿駷樗麄兞可碛喼瓢l展規劃,為青年教師上了上千堂示范課,不厭其煩地幫助青年教師分析教材、設計教案,還親手幫忙制作教具,有時還把青年教師帶回家一起備課。
后來成為學校副校長的吳云霞一直記得李吉林對她第一次市級公開課的指導:“她微笑地看著我,頻頻點頭鼓勵我,課后又給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事無巨細,考慮周全?!?/p>
同樣已經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的張洪濤說,“更為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們,盡管那時李老師早已功成名就,但她還在不知疲倦地學習、研究,不斷有新的成果涌現,這怎能不讓我們由衷敬佩呢?”
情境教育吸引了很多外地年輕教師找上門來拜師學藝,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門和學校邀請她去講學,其真誠和熱切讓李吉林十分感動,讓她無法拒絕。在濟南,會議主辦方組織登泰山,她卻應邀去給當地老師上課;在鄭州,她放棄去洛陽看牡丹,冒著滂沱大雨去信陽農村上示范課;在黃山腳下參加國際會議,她竟未登黃山。李吉林覺得和年輕人在一起,自己也變得年輕了。
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潘仲茗曾這樣描述李吉林:“她熱情地追逐著生活中和兒童心靈中一切美好的東西,用真摯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去撥動兒童的心弦,書寫明天的詩?!?/p>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