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華西中學
實驗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有力抓手,是科學教育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學校對實驗重視不夠,很多老師以視頻展示代替現場實驗,導致學生親身體驗少,實驗操作能力低。創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以來,學校決心破解實驗教學難題,逐步認識到: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空間,提升實驗素養不能局限于教室和實驗室,還應拓展至整個校園。
鑒此,學校提出“校園就是實驗室”理念,啟動科學教育“72228”工程,精心打造7個果園、2個中心(創新中心和閱讀中心)、2間特色實驗室(人工智能實驗室和數字實驗室)、2個長廊(微科技長廊和科學文化長廊)、8大科技景觀。在此基礎上,聚焦提升學生實驗能力,重點開展了兩方面工作。
一是基于教材進行拓展探究。高中生物教材要求學生設計制作生態缸,生物老師提出在校園修建大型生態缸,讓全校學生共同觀察,一個容量達900升的生態缸就這樣誕生了。生態缸臨近學校墨池景觀,取名為“墨池二號”,里面主要是水、土壤、水草、小魚和蝸牛?!澳囟枴钡乃菽墚a生多少氧氣,這些氧氣能維持多少小魚和蝸牛的生存,書本知識很難回答。生物老師帶領學生每天開展觀察記錄,積累了大量數據?!澳囟枴敝两褚衙荛]運行233天,為學生們的奇思妙想提供了實證支撐。受生物組啟發,各學科積極行動起來。桂花樹樹葉被做成葉脈書簽,墨池鳶尾花成為自制酸堿指示劑材料,張嘉成同學在老師鼓勵下,用兩年的時間培育出102克的硫酸銅大晶體,高二學生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果酒、醪糟等發酵食品,在校園展出引起轟動,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逐漸形成。
二是基于校園開展創新實驗。各學科跳出教材,開發了一系列創新實驗項目。數學組邀請全校學生測量校園廣場大榕樹的高度和不規則墨池面積,開展測量方案和精確度評獎,吸引了上百人參賽。學生們使用比例法、切補法、微積分法,紛紛感嘆試卷上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事情,在現實中卻充滿了挑戰。有學生發現了一只自然死亡的小鳥,老師鼓勵她制作成標本,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標本制作成功,被學校生物實驗室收藏。有學生問老師,銀杏樹怎么分雌雄?老師帶領學生一起探究,最后找到了四種方法。天文社在校園架起望遠鏡,學生們第一次親眼目睹了太陽黑子,非常興奮。音樂組利用瓷磚、可樂瓶等材料開發出幾十種自制樂器,組建了自制樂器樂團,樂團在校內外演出近十場,獲得廣泛好評。市場上的可降解塑料是否真的能降解?降解周期是多長?有學生對此提出質疑?;瘜W組設計制作了一套可靠的設備露天擺放,組織學生每天拍照記錄。至此,學校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實驗對象,學生的探究意識、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未來,學校將開發更多實驗項目,通過實驗杠桿,撬動學生科學素養持續提升。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