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中時的科學小探究到高中時的創新課題研究,再到‘寶山100’項目的全方位培養,讓我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一路成長?!苯衲昵锛拘聦W期開學,上海市寶山區“開學第一課”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生王智敏分享著自己在寶山讀中學時的成長經歷。
像王智敏這樣對科學充滿熱情、積極探索鉆研的“科創娃”,寶山區培養了一大批。作為臨江濱海的上海北門戶,寶山區正以科技創新引領區域轉型,該區的科學教育也在蓄勢聚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持續鞏固“雙減”成果,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后服務質量。近年來,寶山區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罢细黝愘Y源,匯聚各方力量,讓每一名學生都有一次科學探究的經歷?!睂毶絽^教育局局長張治介紹,該區十四部門聯合出臺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創新科學教育模式,打造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相融合的青少年科學教育新生態。
科學啟蒙,從學會提“好問題”開始
“新能源車電池報廢后該如何處理?”走在馬路上,看著身邊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多,寶山中學學生劉奕萌的心里出現了這樣的疑問。
去年6月,寶山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教委聯合舉辦首屆“天問杯”學生好問題征集活動,劉奕萌覺得很有趣,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提交了自己的問題。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靈光一現”的想法竟然入選了“好問題”。她還受邀參加暑期研學營,走進東南大學的實驗室,深入了解氫能與燃料電池的科學知識。
“‘好問題’征集活動并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項科普活動,是為了吸引鼓勵更多的孩子會提問題?!痹趶堉慰磥?,科學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圍繞“問題化”思維培養,“天問杯”學生好問題征集活動邀請30余名院士、專家擔任科學家顧問,全程參與指導,并通過網絡平臺開展“你的問題我來答”專題沙龍等系列活動,鼓勵學生學會提問。
近年來,寶山區聚焦學習方式變革,積極探索小學多樣態學習,以“問題化學習”“項目化學習”等多種方式,引領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培養。在高境科創實驗小學,每個班級都建有自己的“班級問吧”;在寶山區實驗小學,3間自然實驗室里擺滿同學生們親手制作的動植物標本;在上海大學附屬小學“小小藍寶少年科學學院”,學生們以小組學習方式開展一場穿越千年的三星堆追“星”之旅;在顧村中心校的周末學校少年宮,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社區生態野趣行”,成為問不倒的“小小志愿者”……
為了讓更多學生接觸科學,寶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面向全區中小學生開設中小學科學體驗營活動,讓每個孩子在小學、初中階段至少有一次親身體驗科創的經歷,充分體驗和感受科學的奇妙。
動手實踐,源自創客空間的“傳幫帶”
“將這個無人機拆開,看看用了多少螺絲?”在行知中學的無人機創客中心,科技教師賈春龍正在給學生上課。這門課上,學生要自己動手拆裝無人機,自主設計飛機模型,完成課題研究。
“除了學校的老師,我們還和大學、科普場館等合作,邀請社會導師為學生授課、指導課題研究?!辟Z春龍告訴記者。
在行知中學,這樣的創客中心有10多個,涵蓋無人機、機器人、地理天象等諸多領域,為每名學生提供了創新實踐的平臺。
“最重要的還是動手實踐,要讓學生在試錯中進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毙兄袑W智能機器人創客中心主持人楊榮曾帶領學生在國際國內各類科技大賽獲獎400余人次。
“‘傳幫帶’也很重要,高二的學生帶高一的學生,不同特點的學生組成團隊合作學習?!睏顦s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跟隨楊榮在創客中心學習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區里其他學校的年輕教師。鑒于城鄉科教資源不均衡的區情,寶山區從2008年開始推進科學教育創新聯合體建設,通過聯合研修、共享資源、社會化運作帶動區域內科學教育的整體發展。作為智能機器人聯合體的龍頭校,楊榮指導的一大批年輕教師逐步成長為區域科學教育的骨干教師。
如今,寶山區為每所學校打造了綜合性探究實驗室和創客空間,組建了18個科教創新聯合體。此外,寶山還積極推動家庭、社區創客工作坊建設,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開展家庭創客課程培訓等。至今,寶山區已有家庭創客超過16000家,開展“家庭創客嘉年華”活動40余場。
銜接培養,為科創“好苗子”提供肥沃土壤
隨著寶山區科學普及教育的深入開展,一大批愛科學、勇探索的優秀“科創娃”涌現,如何更好助力他們創新成長?
2016年,“寶山100”未來創新人才成長行動正式推出,循著“順應興趣、激活天賦、發展特長、孵化培育、研究規律”的培養方法,通過“學段銜接、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運作模式,引領區域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皩毶?00”項目設有11個科學領域,讓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聚集,通過為期一年的全鏈條進階培養,整合校內校外資源,為“未來科學家”添上成長之翼。
高境一中學生鄒一鳴從小喜歡化學,入選“寶山100”項目后,他關于“以亞甲基藍進行可逆光致變色的涂料制備”的課題研究得到復旦大學教師鄭耿鋒和上海市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寶山分院教師王霞兩位導師的指導。課題順利完成后,他又將目光投向了中草藥的紫外吸收性,“寶山100”項目又推薦他進入華東師范大學化學實踐工作站,完成了“三味中草藥紫外線吸收劑制備工藝的探究”。如今,他如愿考入化學系,繼續開展科研工作。
“‘寶山100’項目成立8年來,已經輻射全區150余所學校,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培育了6800余名優秀學生?!睂毶絽^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虞海洲說。
在行知中學教育集團,一場全學段銜接培養的實驗也在進行著。賈春龍告訴記者,學校研發了銜接式航空教育早期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在幼兒園階段開展創造力啟蒙教育、小學階段著重培養動手能力、初中階段提升綜合素養、高中階段開始項目探究。
“作為科創人才的展示窗口和進階通道,‘中學生英才計劃’等項目和‘青少年創新大賽’等賽事活動也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驅動作用?!庇莺V拚f。
近年來,寶山區還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讓科創人才培養搭上了“信息化快車”。張治介紹,“寶山100”開發了線上育人平臺,實現了線上線下互動互聯。他還帶領團隊研發了大規模在線開放式研究性學習智能支持系統平臺(MOORs),助力學生自適應學習,并通過“基于數字畫像的綜合素質評價系統”開展科學測評,在學生最愛學、最擅長的領域給予特別的支持和幫助,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提供更科學、個性化的培育方案。(本報記者 任朝霞)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