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產業的發展,安徽阜陽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如何推動人口大市向技能人才強市轉變?阜陽的答案很明確:把職業教育作為重要驅動力。由此,阜陽在全市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全面打造“校長圍繞廠長轉、專業圍繞產業轉、教學圍繞生產轉”和“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的“三轉四像”職教模式,促進了產業、專業、就業“三業”聯通和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
“‘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暯娇倳浽谌珖逃髸系闹匾v話,為我們指引了改革方向,幫我們明確了未來發展路徑?!备逢柺形逃の瘯?、市教育局局長齊明礫說。
“校長圍繞廠長轉”,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服務發展是導向,產教融合是關鍵?!痹诟逢柺薪逃指本珠L趙宇看來,阜陽歷經十余年打磨出的“三轉四像”職教模式,比較系統地解決了產教深度融合的問題。
按照“校長找廠長”的基本思路,阜陽市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先后與航天科工、中電科、京東集團、江淮汽車、昊源化工等200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建理想汽車訂單班等特色班、訂單班52個,探索出“引企入校、前廠后校、創新創業、校校合作、校外公共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基地”等10多種校企合作模式。
緊密對接企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職業院校,也因此收獲了人才培養的紅利。阜陽技師學院畢業生王袁帥,在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選拔賽中嶄露頭角,22歲便留校任教。
通過深入實施“三轉四像”職教模式,阜陽市的職業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內涵持續提升,全日制在校生增加到22.3萬人。
“專業圍繞產業轉”,對接產業發展方向
說起位于阜陽所轄縣級市界首的阜陽科技工程學校,當地企業金蘭金盈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彬彬對該校在對接企業的人才供給和技術服務方面豎起大拇指,“他們真正把職業技能的人才培養方案融入企業發展的血脈中”。
這句評價說到了該校校長于洪波的心坎上。在于洪波看來,破解產教融合“校熱企冷”問題的關鍵是在源頭處便讓職業院校和企業融為一體?!霸谠O立專業之前,我們就借助校企聯合體平臺與企業實現信息的無縫對接,校領導帶著中層干部到企業潛心調研,弄清楚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何種專業培養和技能練就路徑可以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只有校企齊發力,才能把人才培養好?!庇诤椴ㄕf。
在充分且深度地實現校企信息共享后,學校專門為企業開設了一個校企深度合作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等均由校企雙方合作制定,理論教學與實習實訓雙軌并行。
如今,界首正著力打造“工業強市、產業興城”發展品牌,如金蘭金盈鋁業一樣,深耕本地特色的再生金屬、再生塑料兩大資源循環利用的中小微企業正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生長。而這些企業樂于把資金投給界首的重要原因,便是有阜陽科技工程學校深入細致的校企對接服務。
在保障技能人才的按需供給方面,阜陽市發揮了部門聯動作用,由人社部門牽頭建立人才需求清單定期發布機制,教育部門牽頭統籌職業學校、技工院校招生計劃。從總體布局上使全市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有重點、有計劃地緊密對接阜陽市十大特色產業,尤其是八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建立健全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
2023年,阜陽市新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無人機操控與維護等專業點63個,2024年新增智慧健康養老服務、電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技術等專業點50個。開展專業資質清查,對于不適應產業發展且招生困難的專業果斷停招,如今已基本形成了新能源、醫藥健康等五大優勢學科專業群和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15個高精特新專業。
“教學圍繞生產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近年來,比亞迪、寧德時代、西門子等多家企業均與阜陽多所職業院校開展了校企合作育人,如建設了西門子技術(阜陽)產業學院、比亞迪(阜陽)產業學院和寧德時代后市場(阜陽)培訓中心等。
阜陽市還積極引進企業的真實生產,把企業現行的技能標準、生產流程、企業文化嵌入教學全過程,把企業的專家、能工巧匠和國內知名的世賽教練、專業導師聘任為學院客座教授、兼職教師,讓企業深度參與學院專業建設、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等工作。
阜陽技師學院與北京航天新風校企合作打造一流智能制造專業群,專門組建生產班,每年選拔30名優秀師生進入企業生產一線鍛煉;北京航天新風選派8名“大國工匠”榮譽稱號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駐校任教。位于阜南縣的阜陽理工學校與紐龍船舶合作建立船舶發動機關鍵中小零部件制造生產線,讓學生參與企業生產,共同培養具備實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等,助力越來越多的職業技能人才加速成長。
“校長圍繞廠長轉、專業圍繞產業轉、教學圍繞生產轉,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边@段話成為阜陽市無數職業院校校長的辦學“座右銘”。踏實、接地氣、淳樸,皖北人特有的性格特征也成為阜陽職業教育的發展底色。
“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勇擔使命,努力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壁w宇說。(本報記者 方夢宇)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