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材工作,從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強調教材建設體現國家意志,是國家事權。落實教材建設國家事權,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是推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國家教材委員會統籌謀劃,全面部署加強大中小學教材工作,通過實施一系列行動,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就教材建設如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人才培養需求,本報邀約專家一起探討。
訪談嘉賓
課程教材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張國華
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王日春
杭州師范大學未來教育研究院院長 王 鑒
1.教材建設為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提供堅實支撐
記者: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人才培養需求,需要構建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需要加強教材研究,在這方面有怎樣的考量?
張國華:進入新時代,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教材研究必須圍繞課程教材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增強研究的戰略性、前瞻性和針對性,有力推進高質量教材體系建設。
一是豐富發展課程教材基礎理論。深入總結教材建設和管理中的規律性認識,不斷深化基本理論研究,反映本土化實踐探索和創新,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的教材研究理論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打造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原創性教材筑牢理論根基。
二是為教材建設工作提供專業支撐。為了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支撐高質量教材體系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教材建設的新期盼和新要求,迫切需要聚焦教材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專業研究。
三是為教材管理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在教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教材研究是教材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課程教材政策的科學制定具有重要的咨詢服務功能。
王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突出強調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不斷強化教材建設和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教材編寫、修訂、選用、使用、監測等環節的協調與合作機制,有重點地推進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質量提升。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指示精神,教育部等十八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小學教材編修要針對這些事關國家重大戰略的問題,創新方式方法。例如,要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甚至更多的高水平專業機構合作,讓一流科學家參與到中小學科學、工程技術類等教材建設工作中來,推出一批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精品教材,形成中國特色的科學教材編修機制;再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全面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一步增強各族學生“五個認同”。
教材建設聚焦國家戰略需求、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加快建設高等教育教材,為構建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提供堅實支撐。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建設的重點包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要組織一流教材編寫團隊,聯合編寫一批各學科各專業的原創性教材,將中國經驗、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體現在這些高水平新教材之中;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要用心打造一批具有權威性、創新性、延續性的經典傳承教材;高等院校要組織一批教育家型“大先生”為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編寫一批專業核心教材;高等教育教材建設還要面向世界,從全球范圍內遴選引進一批經典原版優質教材。
現代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關鍵在于能否形成較為成熟的產教融合教材體系。為此,要從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現代職業教育優質教材建設、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研究與開發三個方面推進改革創新。如立足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特點,從國家層面規劃建設精品課程與國家重點教材,建立從中等職業教育到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職業教育各專業規劃教材,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與人才培養;基于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注重推進職業教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計劃”,重點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持續建設一批現代職業教育的優質教材;通過加強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研究,豐富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新形態教材研發,實現職業教育教材內容的動態調整和有機更新。
2.科研先行,編修原創性、高水平精品教材
記者: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教材研究、教材建設在哪些方面應重點關注?
張國華:教材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領域,需要以有組織科研為重要抓手,集中優勢力量,強化頂層設計,構建研究平臺。教材研究要從我國教材建設的實際出發,堅定文化自信,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實踐所獨有的規律,提煉形成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智慧的教材話語體系,助力打造原創性、高水平精品教材。
按照黨中央部署,2018年教育部成立課程教材研究所,為教材建設和管理提供研究支撐。我們以機構改革為契機,深化內部治理體系建設,規劃了有組織科研布局。鼓勵教材研究協同合作,積極與教材編寫機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研究,與各級教研部門、一線教師合作研究,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
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政策向實踐轉化研究。我們通過實施重點項目和課標實驗研究項目,加強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研究,探索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研制和教材編寫使用的規律;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政策、課程理念轉化落地研究,探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基本理論和實踐模型;推動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教材,重點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材的問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由思想要素向育人目標、育人實踐轉變。
加強教材體系建設研究。我們加強大中小學不同學段、學科課程教材系統性研究,增強課程教材的一體化設計。積極探索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的課程與教材建設理論模型和實踐路徑。加強中小學特殊教育教材,高校交叉學科、新文科方向等前沿新興學科緊缺教材,職業教育急需緊缺專業教材,以及新形態教材等關鍵領域的研究,研制相關教材審核標準。
王日春:教材編寫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求,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必須堅定不移地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既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更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精品教材必須以高水平科學研究為前提、以高素質編寫隊伍為保證。近年來,我們著力強化“教材編修,科研先行”激勵機制,深入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重大主題教育進教材、三科統編教材理論與實踐、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數字時代知識變革與教材編制、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高質量數字教材建設機制及政策、教材插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等重大攻關課題研究,把握時代發展需求、更新教材編寫理念、破解出版關鍵問題,提升適教利學品質。守正創新“三結合”編寫隊伍建設,積極聘請院士、知名學者擔任教材主編或顧問,廣泛吸納優秀教研員和中小學教師與專職編輯一同編寫教材。積極構建教材編研出版共同體,支持中小學各學科教學專業委員會開展教材教學研究,面向大中小學和教研系統設立教材研究重大資助項目,積極開展教師教材使用培訓和回訪,多措并舉構筑教材建設鑄魂工程的研究平臺和人才高地。
3.布局數字化轉型,以教材形態迭代更新助推育人方式變革
記者:我們看到,加快推進教材數字化建設是一個發展趨勢,在這方面我們怎樣謀劃布局?
王鑒:推進教育數字化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未來趨勢。教材數字化轉型工作要提前謀劃、積極應對,主動布局,適應未來發展,要充分認識教材數字化轉型的意義與價值,以教材形態轉型升級支持育人方式變革。加速大中小學教材數字化研發與轉型,要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思路,分學段分領域組織遴選一批學科(專業)試點研發數字教材。加速大中小學教材數字化研發與轉型,要和堅定不移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結合起來,將示范性數字化教材納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著力實現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和全面共享,切實做到賦能學生、賦能教師、賦能管理、賦能研究并走向國際化。
王日春:加快推進教材數字化建設,以教材形態迭代更新助推育人方式變革,是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教材建設新格局、激發教學變革新動能的必然選擇。數字化教材建設要錨定育人目標,以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要求為遵循,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特別是實踐創新、學會學習為旨歸,為數字化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要堅持守正創新,充分汲取紙本教材的有益經驗,有效發揮新興技術的賦能優勢,在破除學科壁壘、優化縱橫銜接、統整教學時空、增強人機交互、改善學習體驗、提升認知效能等方面革弊立新;要做到潤心啟智,既幫助學生植入紅色基因、夯實基礎知識,也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
鏈接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有關方面共同努力,推動教材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是教材體系更加優化。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系統修訂頒布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實現中小學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統編統審統用。編寫使用116種高校馬工程重點教材,全國高校平均使用率達到98%以上。各級各類教育涌現出一大批精品教材,為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國務院設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加強對全國教材工作的指導和統籌,教育部、各?。▍^、市)和高校普遍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形成統籌為主、統分結合、上下貫通、多方聯動的教材工作新格局。
三是制度體系更加健全。落實教材“凡編必審”“凡選必審”要求,頒布實施中小學、職業院校、高等學校教材和學校選用境外教材管理辦法,搭起了規范管理教材建設的“四梁八柱”。
四是保障體系更加有力。中央財政設立教材建設專項,提高義務教育免費教科書補助標準,持續加大教材建設經費投入。成立25個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實施教材建設國家獎勵制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教材建設,為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本報記者 靳曉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