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承載系統知識、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A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對教材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材體系、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不僅是學界持續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更是推動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著力點。
一、發展性導向:聚焦核心素養,突出教材育人導向
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充分體現了“核心素養”導向,強調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教材建設必須與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培養目標、各學科的目標、內容等保持一致,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重視發展性學習內容。在教材發展性內容的選擇和處理中,應明確發展性學習內容與其他內容的實質性區別,不脫離各學科課程標準所示目標和內容宗旨,不給學生增加過重負擔。同時,為充分落實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還要明確教材使用的邏輯轉向,從“講授教材”轉向“創生教材”、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從“學科立場”轉向“育人立場”,充分利用教材幫助學生實現自主性、對話式和深度學習。
二、無償化延續:深化義務教育教材免費供給制度
義務教育教材免費供給制度對于保障每個學生平等接受教育至關重要。深化義務教育教材免費供給制度,實現高品質的教材發行和完全供給,離不開政府適度有效干預。不僅應重視制度建設,明確免費教材選用和采購的制度規范,按照國家和省級有關規定規范進行,還應注重地方政府的能動性,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展城鄉義務教育教科書免費供給和部分教科書循環使用工作,支持地方根據實際需要和資源情況靈活開展義務教育教材及配套資源免費供給等相關工作。
三、人性化設計:關愛特殊兒童推進無障礙化教材建設
我國積極推進融合教育發展,支持各中小學教材出版單位將正在使用的義務教育教材制作為無障礙版教材等。為持續關愛特殊教育群體、切實保障教育機會均等,在更大范圍內推進教材的無障礙化,可將通用設計理念融入教材編寫中,即不論年齡、身體狀況和文化水平等差異,都能比較容易理解的一種教材設計。通過重點研究課題、專項規劃課題和小課題的三重引領作用,使教材編者及教師積極關注并探索以人本主義精神為基礎的教材設計。同時,教材編寫者、出版社與中小學和高校要加強聯系,打破靜態固化的教材隊伍組織關系,形成跨組織課題組,通過密切和頻繁的溝通交流,基于通用設計理念,使教材變得更容易使用、更容易學習。
四、數字化創新:創造開發和科學普及數字教材
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數字教材的創新開發以及ICT環境的改善等,不僅對于教材出版是一個重大轉折,對于教育制度改革、教育信息化設施建設也是一個重大挑戰。為順應紙質教材和數字教材共存的發展趨勢,應科學統籌數字教育和教材資源。以國家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依托高水平科研團隊科學化、動態化、信息化地甄別選擇資源,實時更新資源和合理配置資源。通過完善數字教材智能平臺,推進數字化教育技術裝備應用等,不斷提高學校生機比,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數字教材智慧功能的開發運用,持續推動數字教材的普及和高質量發展。(天津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教育學部部長,博士生導師 紀德奎)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