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覷。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現疾病化和低齡化的特點。黨和國家對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始終高度重視。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11月發文成立了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這些舉措既是對學生的關愛,也是未成年人優先保護的具體體現,更是為推進并實現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與家長養育觀念、養育方式密切相關,家庭教養能力亟待提高
在小學階段,家校社協同育人是重要任務,也是熱點話題。學校實踐發現,年齡越小的學生行為表現的差異性越大,小學一年級新生為最。隨著體現有標準化要求的德智體美勞學校五育的不斷推進,小學生各發展指征日趨穩定,與年齡要求也日趨同步,即學生逐步完成學校集體生活的社會適應。但這個過程中,每位小學生的發展速度、發展程度并不相同,其核心影響因素是家庭養育觀念和養育方式。
家庭養育行為缺失、非理性家庭養育觀念都會直接導致小學生社會適應不良。家庭養育行為缺失多見于以四老為主的養育家庭。這些家庭因疼愛、溺愛、呵護過度而缺失必要的“管”和“教”的行為,導致小學生入校時及入校后的行為與心理狀況普遍表現為嚴重的低幼化,與同齡同伴的社會適應難以完成。非理性家庭養育觀念與養育行為普遍存在,與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無關。即使是受教育水平很高、親自教養孩子的父母,也常常在面對小學生成長時擁有“誓死為孩子的成長清除一切障礙”的非理性執念,并為此動用所有的家庭、社會資源。即使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也會罔顧家中多子女間的不同,以“老大的優秀、順從”解讀“老二的平庸、叛逆”為懶惰、不可理喻,或者因為“面子”原因不斷對孩子進行非理性加碼、加碼、再加碼等。這些非理性養育觀念與養育行為都為日后孩子心理問題爆發埋下了隱患。此外,病恥感普遍存在。因為病恥感,很多家庭在面對小學生出現的多動、自閉(即孤獨癥譜系)、讀寫障礙、抽動穢語等腦發育問題時選擇了“否認”與拒絕專業輔助治療,從而錯失了最佳矯治時間。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與身體發育狀況有直接關系,小學生亟需增加運動時間并適當提高運動的挑戰性
健康的生理發育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小學階段,大腦和神經系統以及身體各部分的發育還在進行中,科學運動、營養是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大腦、神經系統以及身體各部分健康發育的關鍵要素。因此,特別有必要保證小學生每天、每周擁有充足的運動時間。而且,適當地提高運動的挑戰性,能更有效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事實證明,與同伴一起“玩”,與同伴一起玩“有目標、有規則”的運動游戲,對小學生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只要堅持超過2年,就特別有利于小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在中學或者成人之后才開始一定強度的運動,個體的心理接受度就會差了很多。所以,小學階段是運動對身心健康產生積極影響的關鍵期。抓住這一關鍵期,終身的身心健康發展將會事半功倍。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主要體現為對環境的良好適應,走出校園的社會實踐類活動課程應成為各類小學教育督導的剛性要求
盡管社會實踐類活動課程早已被列入小學階段課程方案,但由于安全、資源甚至是追求應試等種種因素,不少學校還存在社會實踐類課程形同虛設的現象。有必要加強督導,將“走出校園”作為定義社會實踐類活動課程的基本要素,將“社會實踐類課程”作為督導辦學達標的一票否決指標。
四、亟需提高小學教師的特殊教育能力
多項調查表明,小學教師當前壓力最大的事件,第一是家校溝通,第二就是特殊學生教育。但目前教師職前培養的師范類課程中,特殊教育內容不足以支撐其入職需求。其次,教師個體成長經驗唯一,但入職后面對的是班級群體學生及群體學生背后的多元家庭、多元成長經歷,其成長經歷的單一性與教育對象的多樣性構成了“準備不足”的矛盾。再有,文化原因使得社會及家長對學校、對教師的期望與要求無上限,導致了教師精力、能力的有限性與社會、家長期望或者要求的無限性之間的“權責不對等”及“能力不足”的矛盾。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都一再提示,小學教師職后的特殊教育能力培養迫在眉睫。
總之,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的起點,更是學生終身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期,有必要在這個階段加大投入,抓重點、破難題,多管齊下做強小學教育中的“育”和“教”,從而為每一位學生終身身心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正高級教師 蘆詠莉)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