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發《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锻ㄖ诽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以“美育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以美育浸潤學生,以美育浸潤教師,以美育浸潤學校,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實現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功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美育”一詞經常出現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文件中,實施美育在我國是國家意志。中國的美育思想最為豐富,美育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財富伴隨著儒學傳統延續至今。進入21世紀,美育回應時代需求,又具有了新的意義。美育是情感教育、自由教育和創造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是學生人格健全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為更好地落實《通知》精神,學校需做好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落實好美育浸潤行動的第一責任人。落實《通知》要求是藝術(音樂、美術)學科,還是學校的哪個職能部門負責?這個問題涉及對學校美育是什么的理解以及美育主體的界定。很多學校容易習慣性地看到是美育的要求,直接要求音樂、美術學科去落實,這是對美育內涵認識的窄化。這是在課程觀上,只注意了藝術教育課程對于美育的意義,沒有注意文學課程、體育課程、德育課程及其他課程對美育的意義。在具體教育教學實踐中,學校非常容易以音樂、美術代替藝術教育,以藝術教育代替美育,以藝術教育中的藝術特長技藝教育代替美育,缺乏綜合美育的觀念。在中小學中,落實美育的第一責任人是校長,第一職責部門是教導處或者負責學校課程與教學管理的部門。只有主管的職能部門界定清楚了,《通知》才能落到實處。當然,雖然藝術教育不全等于美育,但是藝術課仍然是學校內落實美育的重要渠道。上好藝術課、積極開展多樣化、個性化的藝術選修課、開展好藝術教育實踐活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豐富的感性。學生會唱幾首歌、會演奏一種樂器、會畫幾幅畫,不等于學生的美育素養就有了本質提高。美育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感性教育,是培養、發展好中小學生“豐厚的感性”?,F代的中小學教育,更加擅長理性的教育,而培養豐富的感性,促進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象、情感、直覺乃至無意識等)的發展更加重要。我們更加需要的是在理性逐步占據主導的世界里,恢復和確認感性的地位和價值,重建與理性相協調的感性世界?!锻ㄖ分幸矎娬{:“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的融合,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品德美、社會美、科學美、健康美、勤勞美、自然美等豐富美育資源,分學科推動制定美育教學指引?!币浞株P注學生個體成長和生活經驗,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切實提升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美育教學改革深化行動”的工作措施落實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各學科教學中推進美育,最關鍵的就是學科教師意識到“個體、個性”的主體性作用,意識到它們與創新人才培養之間的重要關聯。注重一個個具體的個體,注重個性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意味著除了教師想要學生完成的劃一的知識學習與掌握,同時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覺等感性素質的培養,注重學生作為單個的、具體的內心體驗,個體情感對于個人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只注重教師的劃一性講授,只指向高考指揮棒下確定性知識的準確性考核,忽略每一個具體學生的感性能力培養,是很難落實好美育的,更談不上美育的“浸潤”,這種課堂是美感干涸的課堂。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認識。
發展中小學生“豐厚的感性”,就具體每個學科的策略而言,核心的是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直接奔向結果。要注重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科實踐的重要性,注重探究的重要性,注重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注重“體驗”的重要性,注重把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具象、學生更容易理解,注重個體的操作和發現的過程。
發展中小學生豐富的感性,意味著重申以人為目的,矯正過度的理性教育帶來的功利性,強調個體的人的重要性,要求尊重個體、發展個性,充分調動和發揮個體的能動性。這可以說是美育作為感性教育的最基本、最關鍵的宗旨。
第三,影響美育的質量和效果關鍵因素在教師。教師的審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審美。因此,《通知》強調:“抓好教師源頭培養,將美育課程納入師范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課程”,這一點特別重要。從師范生培養的角度來看,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注重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包括傳統的“中師”教育中注重師范生琴棋書畫方面修養的培養,都有利于培養高質量實施美育的教師。當前我國師范教育體制中數學、物理、化學等分科培養的職前教師培養方式弱化了教師自身的美育素養,需要學校在職后教師專業發展中予以進行補償性教育,進一步涵養教師的美育情懷。(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于偉)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