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八條有力的工作舉措,對進一步推進美育改革發展、建構美育育人體系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工作,多次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美育的重要性逐步成為社會共識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各相關領域對具體的舉措和辦法仍處于摸索階段,并未形成長效工作機制?!锻ㄖ返陌l布,著重“行動”,強調“部署”,無疑是一場及時雨,讓工作的具體落實明確了方向,也為美育工作者帶來新思路和新啟發。
《通知》在“校園美育文化營造行動”中要求“建立國家重大演出與學校社團的活動交流機制”,在“社會美育資源整合行動”中要求“推進有條件的地區、學校與公共文化藝術場館、文藝院團交流合作與雙向互動”,這些要求明確指示出藝術院團與學校在美育共建方面大有可為的空間。比照指示精神,結合工作實際,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對《通知》精神作進一步領悟和解讀。
一、《通知》要求“校內”與“校外”并進
由原文化部、教育部、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倡議和扶持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是堅持了十幾年的大規?;顒?,這一活動的受益面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增強,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值得持續澆灌。高校反饋希望增加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地方優秀院團的巡演場次來惠及學生。為此,中央民族樂團就在“后疫情”快速復蘇之后迅速組織力量進入校園、力所能及地加大巡演頻次,擬定了在京42所高校公益巡演和國樂藝術課堂計劃,切實助力美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走進校園是主導模式,“校外課堂”則是另一種延展。毋庸置否“美育”的基本屬性和特點是感性教育,因此感官體驗是第一要素,以民族音樂為例,音樂會對演出的硬件條件要求較高,演出質量的好壞與場館條件直接掛鉤,它不但影響聽賞者的審美體驗,也很大程度影響演奏者的現場發揮,因此,共享場館美育資源應該成為一種具有前景的解決方案。比如,中央民族樂團民族音樂廳就開放了“星期音樂會”,堅持每個周末進行公益性和低票價的惠民演出,一年間,我們針對性的自主策劃了二十余場音樂會,周邊北京聯合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華女子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院校尤其是在校音樂社團的成員成為了民族音樂廳的“??汀?。再如,樂團還與深圳市南山區聯手將對蛇口影劇院進行設計改造升級,計劃實現民樂普及、沉浸體驗、元宇宙概念文化綜合體的建設運營模式,以打破美育場館資源壁壘,促進美育方式的轉型。
二、《通知》倡導“線下”與“線上”齊行
《通知》具有前瞻性的提出了“美育智慧教育賦能行動”,這一要求提示我們,要把握當前美育現狀及其未來,就需要考察當前越來越不可回避的數字化、數字全球化時代等相關問題,進一步說,需要正視數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及其對當前語境下美育方式的影響和重新形塑。
相對而言,線下模式較為成熟,“線上”美育當然不只是將線下內容移植到線上的簡單操作,亟需改進的是美育工作者的觀念和方式。中央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們就經歷過這樣一次思想的轉變,樂團率先聯合抖音集團僅用66天時間完成139位藝術家集體入駐。起初藝術家們對直播是持有負面情緒的,但通過鏈接公益項目慢慢轉變觀念,通過“山河國樂?公益星期二”活動關閉打賞,為網友提供聆賞學習窗口,通過鏈接「大山里的音樂課堂」為山區孩子捐建音樂教室,短短數月樂團已經掛牌10個網上音樂教室,累計直播1346場,直播展示次數9594萬,進房看播次數1195萬。在樂團的引領帶動下,整個抖音平臺的民樂直播數據更令人興奮——據《2023抖音民樂直播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平臺上的民樂直播場次超過414萬,累計觀看人次突破128億,同比增幅均超200%。相當于每天都有1.1萬余場民樂演奏會在抖音上演,平均每場觀眾3100人。通過這一組數據,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們已經通過網絡平臺大大提升了美育受眾的覆蓋面和便捷度,經由網絡,我們觸及到了以往線下演出觸及不到的村鎮學生。
因此,依托網絡云平臺將發達地區的優質資源覆蓋到資源欠發達地區,并與學校既有美育資源相互補充,推動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美育教育共同發展,使各個地區共享美育資源,是發展美育的必要舉措。最重要的是,國家藝術院團和學校應該對“內容”和“傳播”本身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三、《通知》鼓勵“經典”與“創新”同在
“創新”是《通知》中的高頻詞和關鍵詞,這進一步說明中國美育也應該成為既繼承中國文化傳統,又融合現代教育理念,既有深厚歷史底蘊又不斷創新發展的學科領域。還是以“高雅藝術進校園”為例,為學生展示和傳授傳統和經典樂曲固然十分重要,但我們需要做到“有效”傳播,而不是填鴨式的給予,歸根到底,我們傳授的傳統文化需要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只有使之適應現時代發展,傳統文化才能得到傳承、延續生命、永葆活力。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喜愛傳統文化和民族音樂,中央民族樂團同樣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實踐。比如,我們在“進校園”活動中,派出“儷人行”“青山渡”兩支由80后、90后青年演奏家組成的室內樂團,這些演奏家形象較好又充滿活力,與此同時,我們還在節目內容上不斷更新,為“進校園”量身打造了一批既延續傳統又開創新風的作品,我們運用傳統資源,演繹流行元素,重新定義國樂,再造當代文化,在年輕觀眾中引發熱烈反響。
通過這樣的實踐,讓我們看到更新美育教育方式和內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認為,在未來美育實施過程中,我們既要在表達方式上進行創新,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取向,運用新的演繹手段和呈現技術與他們的實際需求相契合,又要尋找切合點,通過正向的引導深化美育效果。
綜上,《通知》的發布恰如其時,它應該成為我們現階段美育工作的行動指南,我相信,隨著“美育浸潤行動”的不斷深化,我們定會形成一個聚合藝術家、媒體、學者、智庫和各類基層力量的“美育共同體”,全面推動我國美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ㄖ醒朊褡鍢穲F 趙聰)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