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全國教育系統如火如荼地開展。
地處革命老區的河北省涉縣如何結合當地實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涉縣縣委、縣政府為教育系統出了一道“作業題”:涉縣有許多紅色教育資源,如何利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這一契機,挖掘這些寶貴資源,讓正能量進校園,把對黨、對國家、對家鄉的愛刻入孩子們的心靈,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為了答好這道題,涉縣教育系統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
拿到“作業題”后,涉縣教體局開始“破題”,出臺了《關于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實施方案》,方案明確要求在全縣開展“三項革命傳統教育”:一要讀革命書籍。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段特點,科學推薦革命書籍閱讀書目,有計劃地組織師生廣泛閱讀中國革命題材書籍。二要講革命故事。要深入發掘涉縣紅色資源,充分發揮黨、團、隊組織功能,扎實組織講革命故事系列活動,真正做到校校都講、班班能講、生生會講。三要唱革命歌曲。堅持以“音樂課堂”為主要渠道、音樂社團為重要補充、歌曲比賽為重要載體,大力開展班班比、校校比、全縣比三個層面的革命歌曲傳唱、展演、比賽等活動,進一步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
參與“破題”的不僅有教育局,還有全縣各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各鄉鎮書記(鎮長)和各縣直單位書記(局長)。
3月10日,寒假開學第三天,神頭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們正在上開學后的第一節思政課。
“……一場慘烈的突圍戰剛剛打響,一個叫陳慧清的女戰士突然要生孩子了,突圍不得不停下來。戰士們死守幾個小時,在隆隆炮火聲中終于傳來嬰兒的哭聲……”突圍后,一名戰士抱起這個炮火中誕生的小生命,瞪著眼說:“你這個小東西來得真不是時候,為了你,好幾個叔叔都犧牲了?!敝笓]員董振堂搶過孩子,說了一句足以載入史冊的話:“你瞪什么瞪?我們流血和犧牲不就是為了這些孩子嗎?”
此時此刻,整個教室靜寂無聲,同學們已淚流滿面。
“同學們,今天我們能坐在這里安安靜靜地學習,是因為有千千萬萬革命先輩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而犧牲在涉縣的129師團級以上干部就有220多名,犧牲于戰場的涉縣籍烈士就有1735名?!边@名特殊的思政教師,就是神頭鄉黨委書記楊利霞。她說:“我來到神頭小學上課,就是通過講黨史故事,讓孩子們更加明白黨的初心是什么,黨的使命是什么!從而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真正把這一紅色接力棒傳承下去?!?/p>
據了解,2020年9月16日,涉縣縣委組織部和涉縣教體局聯合出臺文件明確規定,各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各鄉鎮黨委書記(鎮長)和各縣直單位書記(局長),要到所分包的學校至少講兩節黨史學習教育課,并將授課情況納入考核范圍。
據統計,今年以來,各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各鄉鎮書記(鎮長)和各縣直單位書記(局長)深入學校為孩子們上黨史學習教育課150余節。
一節全學科“體驗式”黨史學習教育課
涉縣教體局還收集整理了發生在涉縣的32個革命故事,編輯成《不忘教育初心》紅色教育讀本,并要求各學校組織學生走訪這些故事的發生地,挖掘、補充這些革命故事,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各科教學,構建“全學科”育人體系。
4月15日,位于涉縣西北部的偏城鎮南艾鋪村后堰峧溝口來了一群“小八路”,他們是偏城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一名“小八路”正在慷慨激昂地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這里的故事:
“1942年5月,駐山西侵華日軍第一軍以殲滅八路軍總部及129師首腦機關為主要目標,展開‘掃蕩’。戰事吃緊時刻,彭德懷、羅瑞卿、左權等領導同志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將隊伍分成三路向西北、東南、東北三個方向突圍……”
故事講到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楊芳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他們為什么要分三路突圍?”大家經過熱烈討論,得出答案:因為日軍的目的是要將八路軍總部的彭德懷、羅瑞卿、左權一舉殲滅,兵分三路,就是要粉碎敵人的企圖。
同學們回答了楊芳提出的問題后,數學教師劉紅梅緊接著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戰場形勢圖分發給大家,讓同學們按照數學課上剛講過的比例尺知識,分別標出三路突圍路線和到達安全區的距離。
班主任、語文教師曹曉敏問:“你要是彭德懷、羅瑞卿、左權,該作如何決策?請大家討論!”又經過熱烈討論,“小八路”們一致決定,必須有一部留下來阻擊日軍,為其他兩部贏得突圍時間!
曹曉敏說:“誰留下來,發生了激烈爭執,這才有了《不忘教育初心》紅色教育讀本《左權壯烈殉國》中那一段故事:左權提出要總部警衛連掩護彭德懷率先突圍,彭總不同意在戰事緊急時刻離開大家先走。左權著急地說:‘你的安危,事關重大,你在,總部就在!’……”
接著,楊芳說:“左權為了把日軍吸引到自己撤退的方向,確保彭德懷、羅瑞卿兩部安全,選擇了離安全區最遠的十字嶺方向撤退!”此言一出,現場立刻鴉雀無聲,楊芳沉痛地說:“在這次轉移突圍中,左權就犧牲在我們前面的十字嶺上!”
楊芳接著說:“同學們,現在,讓我們重走左權最后走過的這條路,到前面的十字嶺祭奠他!”
一隊“小八路”沿著荊棘叢生、崎嶇不平的小路,向十字嶺出發了!
……
談到如何將革命傳統教育落實到課程,教研室主任張軍民說:“僅有特色課程還遠遠不足,我們還要求全縣思政、數學、語文、地理、歷史、音樂等科任教師,打破分科備課、分科教研的傳統習慣,將革命傳統教育作為必備的知識點,共同‘把脈’,共同‘會診’,努力構建‘全學科’思政教育體系,并創新實施‘參與型、體驗型、交流型、實踐型’教育模式,最終實現全學科覆蓋、全教師覆蓋、全時段覆蓋!”
涉縣共有227處革命遺址,近年來,相關部門撥出??罡脑焯嵘颂猩礁刹繉W院、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邯鄲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等舊址,為“全學科”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豐富資源。
一份“革命小記者”寫的調查報告
4月下旬,一份題為《關于涉縣西戌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調查報告》引起縣委的重視,各鄉鎮、各縣直部門負責人讀了這份調查報告后,紛紛針對本鄉鎮、本部門存在的問題,深入剖析,制定本鄉鎮、本部門鄉村振興計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份引起縣委高度重視的調查報告,竟出自涉縣西戌中學的一群初中生!
在解放戰爭時期,原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轉移到西戌鎮沙河村傍山的窯洞,組建了邯鄲、陜北新華廣播電臺,老一輩革命家廖承志以及著名新聞工作者齊越、梅益、溫濟澤等都曾在這里戰斗過,為西戌鎮留下了許多紅色革命遺跡和為了新聞事業浴血戰斗的動人故事。在挖掘整理這一段革命新聞工作歷史的過程中,西戌中學的師生被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歷史責任、歷史擔當精神所感動。
為了傳承、實踐這種精神,他們成立了以廖承志名字命名的西戌中學“承志通訊社”,全校1000多名學生都成為“革命小記者”,挖掘宣傳當地的紅色故事、采訪記述當地的發展歷程。到目前,已經深入當地農村采訪1000余人次,挖掘整理出“永不消逝的電波”等革命故事30多個。為了推動鄉村振興,他們組織全校小記者深入西戌鎮6個行政村采訪,寫成了《關于涉縣西戌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調查報告》。
報告之所以引起縣委的重視,與這份報告的內容有關。
這份調查報告從基層黨建,人口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從業狀況,收入狀況及經濟結構,鄉村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全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詳細的對策建議。針對黨員隊伍老化問題,提出急需培養發展年輕黨員,為基層黨組織建設注入新鮮血液;針對黨員學歷層次不高問題,要教育引導基層黨員積極參加學歷提高培訓,不斷提升學歷層次并選派優秀機關干部到農村任職;針對西戌鎮農林業相對落后、附加值低的問題,提出應在林果產業深加工上下功夫,延伸產業鏈,提升農村經濟收益;針對第三產業相對滯后、收益較低問題,提出大力發展與旅游相關的餐飲、特色采摘等配套產業,真正吸引更多的游客在當地留下來,逐漸讓鄉村富起來,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
參與撰寫報告的小記者馬東說:“我們西戌村年產核桃50萬斤,我將來打算考取一所理想的林果專業類大學,畢業后為家鄉振興作貢獻?!?/p>
小記者宋梟帥搶過話頭,說:“邯鋼建在我們村后,很多煤炭和鐵礦石需要運輸,我要考取物流管理專業,畢業后回家帶領村民積極發展物流服務產業,共同走向富裕道路?!?/p>
扎著小辮的小記者李瑞說:“長大后我還干我的‘老本行’,我要考取新聞專業,將來做一名新聞記者,真實記錄家鄉的發展變化!”(本報特約通訊員 盧占平 楊占蒼)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