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杭州市教育局與市市場監管局聯合研制印發了《杭州市營利性文化課程培訓機構設置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設置標準》),并于5月18日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對《設置標準》進行了政策解讀,實現對營利性培訓機構進行有效監管的目的。
隨著杭州教育培訓市場的不斷擴大,中小學學科課外培訓日益普遍,日益加重的學生課外負擔引發了較強的社會反響。杭州市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繼2017年市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中小學文化類學科培訓機構專項檢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后,又印制了《設置標準》,全面開展中小學文化類學科培訓機構的專項檢查整治工作,加快推進整治工作步伐。
此外,為了有效降低消費糾紛發生率,切實保護學員利益,市市場監管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消保委聯合研制印發了教育培訓合同(示范文本),供全市培訓機構執行;市教育局匯編了《培訓機構違法違規行為分類處置參考》,還將蕭山區培訓機構整治經驗向各區、縣(市)教育局進行了轉發推廣,為全市專項整治基層執法提供統一尺度。目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六部門聯合擬定了《關于加強民辦培訓機構治理的實施意見》規范性文件,正在向全體市民征求意見。
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復雜性極高,杭州市清醒地意識到,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在治理過程中綜合施策,著力構建長效治理機制。一是建立健全網格化監管機制,將培訓市場秩序排查、安全檢查內容納入基層綜治“四個平臺”社區網格日常工作內容,做到培訓機構基礎信息常采常新,安全隱患及時發現;二是建立校外培訓機構信息公開機制,搭建“杭州市民辦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對民辦培訓機構基礎數據信息實行統一歸集、動態更新,便于市民查詢與監督;三是建立健全部門協同、一網聯動的“一網管”聯合處置機制,各相關職能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對社會反響強烈、輿論關注度高且涉及多部門的案件,相關職能部門及街道(鄉鎮)要周密協同、迅速處置、正面應對、統一口徑、及時回應,政府法制部門負責提供法律指導與支持;四是結合信用城市建設,建立健全紅白黑名單以及信用名單公布機制,紅白黑名單與年檢結果同步進入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以及教育、工商(市場監管)、民政部門相關信息公開平臺。
完善的制度設計,充分發揮了政策引導作用,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截止到6月上旬,全市共排查出“無證無照”非法開展中小學文化課程培訓的機構169個;“無證有照”非法開展中小學文化課程培訓的機構1119個,檢查發現存在安全隱患情況的培訓機構數816個,其中消防安全隱患625個,食品安全隱患124個,接送車安全隱患2個,其他安全隱患65個,違規舉辦考試的機構4個;查清校外培訓機構開展“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學科類培訓情況的共計156個。到目前為止,全市共發出行政指導書(責令整改通知書)539份,責令停止招生的培訓機構203個,吊銷辦學許可證學校1所,全市通報批評培訓機構1個,約談5個,有12所培訓機構自行要求終止辦學。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