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至25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四川省申報的28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以下簡稱縣)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四川省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相關要求進行的。督導檢查組按照《辦法》規定,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對28個縣申報材料進行了審核。審核中有1個縣的部分指標未達到要求,依據規定,這個縣未能通過本次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
督導檢查組分10個小組對27個縣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250所,其中小學115所,初中 63所,一貫制學校28所,完全中學18所,特殊教育學校3所,幼兒園4所,教學點19個。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108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9950份,回收有效問卷9877份;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
督導檢查組對27個縣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四川省27個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市)辦學基本標準后進行。各?。▍^、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四川省結合本省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相關指標。督導檢查組對27個縣的相關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具_到了評估標準(參見下表)。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事業統計數據。核查結果:27個縣的小學差異系數在0.207-0.575之,初中差異系數在0.162-0.514之間,均達到了國家標準(詳見下表)。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四川省根據實際,在本省實施辦法中加了6項指標,共23項指標。核查結果:27個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在89至99分之間,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要求(詳見下表)。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需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四川省對27個縣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基本符合要求。我們此次也設計了問卷,通過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與四川省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27個縣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27個縣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與經驗
四川省始終堅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的戰略任務,牢固樹立城鄉統籌、縮小差距、均等服務、促進公平的指導思想,努力追求人人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目標,科學謀劃,分類指導,克服困難,扎實推進。繼前兩年34個縣通過國家認定后,今年又有27個縣接受國家督導檢查,成效明顯。
(一)強化政府行為
省政府和此次評估涉及的市、縣兩級政府高度重視,強化統籌、部門配合、扎實推進,著力加大統籌力度,從不同角度入手,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
一是頂層設計。近三年,四川省政府連續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專項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落實國家有關要求,結合本省實際,頂層設計,全面部署。受檢市(州)、縣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列入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發展方向、基本策略、具體任務和推進步驟。
二是落實職責。四川省和受檢市(州)、縣級政府層層簽訂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責任書,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責任務、時間進度和工作要求。各市、縣均成立了黨政主要負責人掛帥的領導小組,落實一把手責任。發改、財政、人社、編制等部門通力協作,分工負責。建立健全了目標責任、聯席會議、督查通報、聯系基層、經費保障等制度,從“政策、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全力保障。
三是強化督導。四川省重視教育督導,不斷完善政府監督機制。一方面不斷提高督導工作的科學性,完善年度監測制度,精準定位問題,加強過程督導,實現以查促改、以評促建;另一方面強化督導權威,建立完善目標考核、結果通報、激勵問責等工作機制,督促地方政府履行職責,督促工作任務落實到位。
(二)著力改善辦學條件
四川省按照“?;?、兜網底、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在布局調整、全面改薄的基礎上,大力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統籌實施“全面改薄”和第二輪“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等項目工程,全面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
一是注重改善辦學條件整體規劃。各受檢縣應對人口分布及流動趨勢,在改善辦學條件過程中,十分注重做好整體規劃。一方面做好學校布局規劃,民族地區和地震災區通過科學規劃,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趨于合理;另一方面做好學?;窘ㄔO整體規劃,對校園分區布局、建設項目、校園文化等同步策劃,一步到位,同時考慮滿足未來教育發展需求,適當超前。甘孜州的鄉城縣、康定市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實施“3+3”、“6+3”模式,實行小學低段就近、高段集中,使全縣優質教育資源更加均等化。南江縣結合災后重建,根據城鎮化發展趨勢,在堅持辦好邊遠學校和村小的前提下,近年來又新建了7所學校,資源進一步整合,布局更加合理。安縣在學校災后重建工作中,整合教育資源,保持各鄉鎮合理布點,新建城區學校,全縣學校布局趨于合理。
二是大力推進薄弱學校改造和標準化建設。各受檢縣根據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結合災后重建、薄弱學校改造、校安工程等項目,根據每一所學校的差距和需求,對照國家、省級辦學基本標準,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據不完全統計,27個受檢縣近幾年投入改善辦學條件資金100多億元,新建、改擴建校舍面積200多萬平方米,投入10億多元用于購置儀器設備。茂縣以災后重建為契機,共投入資金 8.2 億元,新建學校30.3萬平方米,維修加固3萬多平方米。米易縣投入2億多元修建學生宿舍和食堂,住校學生床位由原來的6000多個增加到現在的15000多個。
三是整體提升信息化水平。四川省加快教育信息化推進步伐,以信息化推動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的優化、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育管理的科學化。在全省90%以上的中小學接入寬帶網絡、7.72萬余間教室配備了多媒體設備的基礎上,又實施了“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覆蓋全省9298個教學點。各受檢縣加快“三通兩平臺”建設,計算機、電子白板、班級多媒體、校園網、區域網等覆蓋率大幅提升。甘孜州實施智慧甘孜“3333工程”,建設州級的康巴網校、縣級的智慧中心、校級的數字校園三級網絡和先進地區、本地區的兩個優質資源平臺,通過RBL(錄/播/聽)模式實現教學和管理的直播互動,搭建了發達地區和農牧、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教育教學交流的橋梁。德陽市旌陽區在區內學校之間、班級之間和學科之間大力開展“云朵課堂”等遠程互動教學活動,實現了網絡化課堂互動、數字化資源共享。
(三)優化師資配置
全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建立多渠道補充機制、開展多元培訓、促進城鄉教師交流、提高傾斜性待遇等系列措施,優化師資配置,促進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
一是優化充實教師隊伍。四川省實施了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和“免費師范生”計劃,定向培養一批師德高尚、專業水平較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教師。2013年至今,全省共招錄培養6000名免費師范生。今年計劃將特崗教師招聘名額從3800人增加到4300人,免費師范生由每年2000名增加至3000名。各縣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補充機制,每年堅持向社會公開招聘新教師,補充到農村邊遠學校,保障農村教師數量。南江縣近四年共招聘中小學教師1640人,轉聘代課教師321人,較好解決了該縣學校師資不足、結構老齡化、學科不均衡等問題。閬中市近八年招聘2490名優秀教師和優秀大學生充實教師隊伍。
二是提升教師綜合素質。落實“國培計劃”和省級教師培訓項目,開展貧困地區教師集中培訓和遠程培訓。在對象上,通過實施多個專項培訓計劃,將培訓的重點集中到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地震災區;在方式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遠程教育平臺,將教師培訓資源無限放大,并增強培訓的現場感、實效性、獲得度。德陽市旌陽區建成“名師工作室”15個,建立教師網絡研修資源聯盟,實現教師教育職前職后培訓一體化。雅安市名山區以省、市、區三級骨干教師隊伍建設為載體,實施“名師工程”,5年來培養“名教師”50名,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理縣通過學歷提升、崗位練兵、網絡教育和派出教師到先進發達地區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學歷水平和專業化水平。通過與北師大的合作,形成了“導、學、研”一體化教育科研模式。梓潼縣以“修師德、強師能、鑄名師”為重點內容,著力建設校長、教師兩支隊伍。
三是促進教師互動交流。四川省積極推進縣域內教師交流,探索教師縣管校用管理模式,從體制上疏通教師交流渠道;加大教師交流力度,規定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比例達到10%左右;豐富交流形式,相繼建立了城鄉教師之間的交流、“校對?!焙汀皫煂煛倍c幫扶,鼓勵青年教師赴邊遠學校服務、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建立健全教師交流激勵政策,通過差別化待遇、職務評聘和改善生活條件等方式,調動優秀教師服務農村的積極性。儀隴縣實行學?!奥撘觥?、名師定責、以強帶弱、結對發展,激發教師活力,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峨眉山市采取考核調配、校際互派、薄弱學校教師分流、新教師和農村教師進城跟崗進修等辦法,較好地解決了師資力量的合理配置問題。
四是保障教師待遇。2014年全省啟動實施了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省級財政安排補助資金5.86億元。設立省級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專項資金,實施邊遠山區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實行職務職稱、薪酬待遇向農村中小學校和教學點教師傾斜的激勵機制。鹽亭縣投入3574萬元,修建公租房208套。茂縣按規定兌現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的同時,教師與公務員同等享受人均7800元年終目標獎。對從教期間獲得3次州政府及以上表彰并保持榮譽,縣內連續教齡滿30年的教師,退休時獎勵10萬元。鄉城縣在投入1715萬元,建設175套教師周轉房的基礎上,還將52套一期干部周轉房優先安排給了城區教師。
(四)關注特殊群體
四川省堅持教育公平原則,采取切實舉措,創新工作方法,全面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殘疾兒童、需要特別照顧的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一是關愛隨遷子女。四川省認真執行“兩為主”政策,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納入教育發展規劃、納入財政保障范圍,要求公辦學校普遍對隨遷子女開放,隨遷子女享受與當地戶籍居民同等待遇,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實現全接納。丹棱縣在城區新增校舍14400多平方米,新增學位600余個,為城區學校接受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創造條件。
二是關愛留守兒童。四川省廣泛建立留守兒童之家、鄉村少年宮等關愛留守兒童基地,采取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與留守兒童結對子、開展親情幫扶等方式,構建了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留守兒童教育長效機制。青神縣積極構建“四位一體”的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被央視等媒體譽為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青神模式”,受到國家和省市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其經驗被國家教育部和全國婦聯推廣。滎經縣近三年建成留守兒童之家、愛心書屋28個,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33個,實現中小學少年宮全覆蓋。
三是關心殘疾兒童。四川省啟動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探索建立財政為主、社會支持、全面覆蓋的特殊教育服務保障機制。在辦好特殊教育學校同時,開展“三殘”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實驗,積極支持“三殘”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米易縣給予殘疾兒童少年每年每生補助1000元的資助政策,使殘疾兒童少年全部享受到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四是關懷需要特別照顧學生。全省不斷加強對特殊群體資助的投入,構建起集“免、獎、助、貸”補多位一體,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的資助政策體系,近三年財政資助達292億元,對家庭貧困學生實施全覆蓋精準幫扶。廣泛開展愛心助孤行動,汶川縣、青川縣、理縣等地震災區縣對孤兒開展了心理輔導和生活關愛??刀ㄊ薪M織了71名縣級領導與80名孤兒結對認親,確保了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五)打造內涵特色
各縣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提升教育理念,實施課程改革,打造校園文化,形成辦學特色,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各受檢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融入課堂、融入活動,根據各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廣泛開展了思想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樹立學生公民道德意識。九寨溝縣以“故鄉情.九寨行”等多形式教育活動為載體,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青川縣堅持德育工作主題化,大力開展“感恩教育”。雅安市雨城區實施了“思想道德建設、行為規范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三大工程,素質教育取得明顯成效。汶川縣充分利用學?!叭匾淮翱凇?,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編寫了反映抗震救災內容的《知恩于心感恩于行》、《銘記黨恩 報效祖國》、《汶川》等愛國主義教育校本教材,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二是因地制宜,深化課程改革。各受檢縣遵循教育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課堂教學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貢市沿灘區積極開展以“實踐新方法、打造新課堂”為主題的課堂教學改革,充分發揮教育科研的引領作用,著力打造自主、樂學、效率課堂。閬中市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追求“四變”(教師變地位、教育變簡單、課堂變有效、學習變輕松),實現“四動”(教師能動、學生主動、師生互動、課堂生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三臺縣組建學科教研團隊開展教學重難點攻關,搭建校際交流平臺,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三是發揮傳統優勢,打造辦學特色。茂縣開展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優秀傳統經典文化進校園活動。樂山市沙灣區抓好以沫若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品牌。羅江縣以特色創建和傳統文化為突破口,狠抓校園文化建設,重點培育 “書香校園”、“書法教育”、“科技創新”等特色項目,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三臺縣著力打造足球、田徑、武術等傳統優勢項目,中小學生田徑、球類運動會已經形成制度,通過大力實施校園足球工程,形成了一批足球校園網點學校和特色學校。儀隴縣利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剪紙、書法、篆刻三大資源優勢,開展“剪紙、書法、篆刻”進課堂活動,培養學生藝術興趣和技能取得顯著成效。丹棱縣充分利用丹棱“中國嗩吶之鄉”的優勢,開發以《嗩吶吹奏法》和《中國大雅家園》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
(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四川省以公平為價值取向,以改革為發展動力,通過重組整合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張,通過改革招生考試評價制度實現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一是實施聯盟辦學。四川省積極探索集團辦學、協作共建等多種聯盟辦學模式,建立優質學校幫扶薄弱學校的工作機制,以強帶弱,以城帶鄉,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實現區域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整體提升。遂寧市船山區政府安排300萬元專項經費,支持組建學校教育集團,實行經費、資源配置、考核獎懲等“七個統一管理”以及教師交流、課程互補、文化共建等“十大行動”。儀隴縣以“均衡、優質、共享、共進”為主題,組建城鄉中小學發展聯盟,促進聯盟學校校際間研訓聯動、項目合作、師資互動、管理互通。德陽市旌陽區通過“一加一”結對和“片區合作共同體”等多種模式組建教育集群,實行“一體化”管理,充分發揮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是實行免試就近入學。此次受檢的一些中心城區嚴格執行國家招生政策,通過合理確定學校招生范圍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等方式,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免試就近入學。南充市順慶區實行小升初劃片就近免試入學,取消一切與入學掛鉤的選拔考試和測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工作上網或張榜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三臺縣嚴格實行均衡編班,取消以學生獲獎、競賽和考試成績等為依據的重點班、實驗班、特長班,不辦重點校,基本消除了學校大班額現象和義務教育擇?,F象。
三是實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各受檢縣執行全省統一要求,將50%以上的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初中,以增加普通初中畢業生升入優質高中的機會,引導學生及家長更多地關注和選擇家門口的普通校。同時,完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推行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努力改變單純以學科考試成績為唯一依據的做法,引導學校關注全體學生,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部分縣個別年份的教育經費投入未實現增長。此次部分受檢縣近三年未能全面實現“三個增長”要求。滎經縣、峨眉山市未增長的年份及項目相對較多。雖然通過省級督導檢查,這些縣追補了拖欠經費,但仍有部分追補經費未能實際用于學校。
二是辦學條件還存在薄弱環節。絕大多數受檢縣不同程度地存在主城區、縣城中小學占地面積、校舍面積和體育運動場地不足、班額過大等現象,遂寧市船山區、儀隴縣、南充市順慶區、雅安市雨城區、閬中市等相對更為嚴重。丹棱縣、遂寧市船山區、儀隴縣、雅安市名山區等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偏低。梓潼縣、南江縣、三臺縣在音、體、美器材配備方面仍存在缺口。閬中市、德陽市旌陽區、南江縣均存在3000人以上的大規模學校,布局不盡合理。南充市順慶區、汶川縣等在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等指標上差異系數超過0.8,校際差異過大。
三是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不足。南江縣、康定市、三臺縣、滎經縣、安縣等部分中小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任教師比例偏低。峨眉山市生均中級及以上專任教師差異系數偏大,高級別教師校際配置不均衡。音體美等學科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仍在許多農村學校普遍存在。一些縣教師交流比例偏低,交流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夠健全。
四、督導意見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四川省各市(州)、各縣應針對本次檢查中、以及市縣自查和省級評估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認真研究,提出方案,部署整改。
一是完善機制,切實保障教育投入。各級政府應認真落實國家“三個增長”及各項教育投入政策要求,相關縣對追補的欠撥資金要確保合理安排并全部用于學校。各縣要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保障學校硬件條件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內涵發展的專項投入力度,為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統籌規劃,逐步改善辦學條件。要結合各地實際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在科學論證、滿足就近入學需要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學校布局調整。要堅持“抬高底部”的原則,加強薄弱學校改造和薄弱環節整改,采取一縣一策的辦法,對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逐一加以解決。要重視新建居民區學校配套建設,落實學校與居民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有關規定,加快建設步伐,逐步解決學位不足、面積不足、班額過大等問題。同時廣泛實行聯盟辦學、連片走教,快速提升農村學校和城區周邊薄弱學校辦學水平,有效緩解中心城區的入學壓力。
三是優化調整,著力提升教師素質。要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的合理制定和動態調整,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對小規模學校及教學點按班師比配備教師編制,滿足教育教學需要。要“精準補充”,有效解決農村學校教師學科結構、年齡結構失衡的突出問題。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強化激勵機制,吸引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要繼續做好教師隊伍梯隊建設,發揮名優教師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完善培訓體系,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培訓實效,整體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四是強化督導,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各級政府要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動態性、艱巨性,要保持工作力度不減,機制不斷,認真查找存在的薄弱環節,加強整改提高工作,鞏固成果,提高水平。未達標縣要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及早制定工作計劃,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均衡發展水平,保質保量按期實現規劃目標。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四川省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