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至19日,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甘肅省申報的20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以下簡稱縣)進行了督導檢查。本次督導檢查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育督導條例》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按照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及教育部與甘肅省政府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相關要求進行的。督導檢查組按照《辦法》規定,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對20個縣申報材料進行了審核。審核中有2個縣的部分指標未達到要求,依據規定,這2個縣未能通過本次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
督導檢查組分5個小組對甘肅省的18個縣進行了實地督導檢查,共隨機抽查學校177所,其中教學點36所,小學73所,一貫制學校22所,初中31所,完全中學1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還隨訪6個幼兒園。檢查中,核查了相關文件資料、數據;召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共72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6028份,回收有效問卷6002份;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督導檢查組對18個縣的督導檢查意見如下:
一、主要指標達標情況與檢查結論
按照《辦法》規定,督導檢查組對甘肅省18個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檢查,結果如下:
(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
《辦法》規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評估認定,應在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省(區、市)辦學基本標準后進行。各省(區、市)應根據相關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國家標準,制定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又與國家標準基本相符的省級標準。甘肅省結合本省實際,就辦學基本標準制定了相關指標。督導檢查組對18個縣的相關指標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學?;具_到了評估標準(詳見下表)。
甘肅省18個縣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情況表
(二)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
《辦法》規定,對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評估,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分別計算小學、初中差異系數。評估標準為小學、初中差異系數分別小于或等于0.65、0.55。計算差異系數的8項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事業統計數據。核查結果:18個縣的小學差異系數在0.244至0.622之間,初中差異系數在0.15至0.511之間,均達到了國家標準(詳見下表)。
甘肅省18個縣義務教育學校校際差異系數表
(三)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工作情況
《辦法》規定,對縣級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主要從入學機會、保障機制、教師隊伍、質量與管理四個方面17項指標進行,省級可適當增加指標,總分為100分,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甘肅省對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評估,在國家指標體系(17項)基礎上增加了12項指標。核查結果:18個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均在87至95.8分之間,達到了國家規定要求(詳見下表)。
甘肅省18個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得分情況表
(四)公眾滿意度調查情況
《辦法》規定,評估認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需要對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就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問題,征求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意見。甘肅省對18個縣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85%以上。我們此次也設計了問卷,通過座談會、隨機訪談等方式對以上幾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與甘肅省調查的情況基本相符。
督導檢查組還對18個縣有關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了解,未發現作為“一票否決”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重大違紀違規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督導檢查組認為,甘肅省今年提出申報的18個縣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督導檢查組將把此次督導檢查結果向教育部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報告,提請最后認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近年來,甘肅省各級黨委、政府立足省情和教育現狀,牢固樹立普惠、公平的指導思想,堅持抬高底部、補齊短板、分類指導、分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以大力實施全面改薄項目和標準化學校建設為抓手,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去年11個縣通過國家認定后,今年又有18個縣接受國家督導檢查,走出了一條窮省辦大教育、辦多民族教育、辦先進理念教育的特色發展之路。
(一)全面強化責任落實,積極構建推進機制
自全面部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以來,特別是去年首次接受國家督導檢查以來,甘肅各級政府認真落實省政府制定的均衡發展規劃,強化政府行為,逐級傳導壓力,健全推進機制,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一是抓目標,落實各級各部門職責。省政府、省教育廳今年召開了4次均衡發展現場會、培訓會、推進會,就均衡發展工作任務逐條、逐項指導落實。本次受檢的18個縣及所在市(州)都結合各地不同實際,制定具體工作計劃,將推進均衡發展工作任務逐級、按部門一一分解,落細落實。發改、財政、人社、編制等部門各負其責,在市、縣兩級形成了抱團組合、銜接落實的良好格局。
二是抓指標,強化監督指導。省級教育督導部門進一步完善均衡督導評估實施辦法、實施方案、操作程序、操作工具,以國家、省級評估指標和標準為指導,幫助各級各部門查找問題,精準定位,措施具體,整改到位。工作中,強調“督”與“導”結合,在監督檢查政府職責落實的同時,更加強調對各縣、各學校工作的具體指導。
三是抓達標,將任務完成與政府部門績效考核掛鉤。甘肅省與各市(州)、各市(州)與各縣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將均衡發展列為市(州)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目標責任考核、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的重要指標。省政府按照每縣平均1000萬元的標準,設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獎補資金,對當年實現均衡發展目標的縣按照工作成效進行獎勵,并設立了考核加分政策,鼓勵縣政府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提前完成均衡發展規劃目標,極大地調動了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科學統籌資源配置,全面升級辦學硬件
甘肅省不斷加大省級統籌力度,各級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堅持“抬高底部、傾斜薄弱”的原則,按照布局調整、全面改薄、標準化建設的步驟,依據《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
一是穩步推進布局結構調整。甘肅省堅持以滿足每個學生就近入學需要為前提,積極穩妥地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盡管全省100人以下學校有8000所,但仍然堅持按需布點、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則,辦好小規模學校,并提出對無人學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按照“四個集中”的原則,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推進區域內學校資源整合。瓜州縣強調先建后撤,通過初中向縣城集中、小學向鄉鎮集中,適度調整鄉鎮學校布局,在保障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撤銷了35所義務教育學校。蘭州市七里河區采取合并分流、整合重組、撤銷調整等措施,將區屬中小學由92所整合為67所。
二是扎實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和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甘肅省2012年出臺的建設標準,提出了學?;窘ㄔO和儀器配置等40項指標,為全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提供了依據和指南。在多年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的基礎上,2014年又啟動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全省14個市(州)、87個縣將全面改薄工作納入年度工作重點,4個市(州)、38個縣將全面改薄工作列為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教育、發改、財政等職能部門共同謀劃,按照政府、學校、第三方“三位一體”的項目監督管理模式,扎實推進改薄工作。截止2015年8月底,改薄項目進度已超過60%。永昌縣先后投入資金2.3億多元,以改薄工程為主,集中實施了八大工程,極大改善了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條件。景泰縣找差距、盯不足,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百日攻堅戰”,短短三個月內追補資金6590萬元,用于校舍維修、運動場改造和設備購置。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設。甘肅省長期重視學校信息化建設,基于地域大、山區多、人口居住分散的實際,利用農遠工程、改薄工程等多種項目資金,全力提升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小學信息化設備配置水平。今年又利用“全面改薄”資金2.6億元,由省政府統一招標采購,計劃建設“班班通”教室16169個。18個縣近三年新購計算機3萬臺。甘肅省還高度重視將信息化技術服務于教育管理與教學研究。去年先后建成并投入運行了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服務平臺,全省中小學教師平臺注冊率達到95.7%,有98.6%的教師通過平臺參與了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曬課數量達20余萬節。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為滿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要,甘肅省各級財政連年加大投入力度,教育支出大幅提升,2014年全省財政性教育經費400.5億元,連續4年占據全省公共財政支出第一位。18個縣近三年用于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的資金達38.5億元。其中用于校舍改擴建22.9億元,購置教學儀器設備2.7億元,新建體育運動場地2.5億元,購置計算機和圖書1.5億元。慶陽市西峰區三年投入3.86億,用于改善辦學條件。肅北縣人口僅有1.5萬人,三年投入7600多萬元,將縣域內4所中小學全部新建。
(三)狠抓師資隊伍建設,注重教師專業化發展
甘肅省始終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任務,通過完善教師補充、培訓、交流、待遇相關政策,逐步優化教師合理配置,整體提高教師隊伍能力水平。
一是完善教師補充機制。針對全省農村學校布局分散、教師結構性問題突出的現實,甘肅省明確了“按需設崗、按崗招聘、精準補充”的原則,結合大學生就業扶持,通過免費師范生培養、特崗教師招考、引進省外優秀骨干教師等多種渠道,重點解決局部農村地區教師數量不足、結構性短缺問題。近十年來,重點聚焦農村,多渠道補充5萬多名中小學教師。市、縣政府積極落實相關政策,下大力氣做好教師隊伍、尤其是農村教師隊伍的“精準補充”。肅南縣建立了緊缺學科專業教師錄用“綠色通道”,三年來補充教師100多人,充實了原本相對緊缺的裕固語和藏語等“雙語”教師。
二是注重提升教師能力水平。甘肅省2012年啟動了“1332”名優教師工程,著力打造10000名農村骨干教師、3000名骨干教師、300名學科帶頭人、200名“隴原名師”,把培養優秀人才的主要區域定位于農村,強調跟進扶持;同時充分發揮“隴原名師”等高端人才的領頭羊作用,強調引領示范。為重點提升農村教師能力水平,甘肅省還創造性地開展了“農村邊遠小規模學校教師”培訓項目,集中注入,“澆水到根”,惠及到最基層的鄉村教師。各地十分注重拓寬培訓渠道,采取送出去跟崗研修、請進來現場指導、區域間置換學習等方式,提高培訓的情境感、獲得度和實效性。同時,將教師培訓與教研活動深度融合,充分借鑒多年實施的JIP項目、中英項目等國際項目經驗,強調平等、參與、合作,以全新理念的教研活動,為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搭建新型平臺。
三是暢通城鄉教師交流渠道。省教育廳積極實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三區”人才支持教師專項計劃,按照《甘肅省中小學教師、校長交流輪崗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探索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機制。白銀市平川區近三年來交流教師641人,校長和其他管理人員86人,每年安排15名城區教師赴農村地區學校支教,區域內教師交流逐步實現了常態化、制度化。金塔縣通過城區教師支教、農村教師選調、城鄉雙向掛職、城鄉教育聯盟責任區內部交流等多種交流方式,優化師資配置。近三年來,6 所城區聯盟責任校與14所農村聯盟校、26名縣級名師與130名農村教師結成了幫扶對象,交流校長57人,城鄉交流教師456人次,占教職工總數的35.2%。永昌縣實行中小學教師編制動態管理,在中小學教師編制總量控制的情況下,實現了由“學校人”向“系統人”的轉變,從而打破了制約教師交流的體制障礙。
四是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近年來,甘肅省逐步實施差別化教師待遇政策,鼓勵廣大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穩定農村教師隊伍。省財政對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的本科畢業生實行退費補助,每人每年發放津貼4000元(連續補助4年),對農村“特崗教師”轉為當地公辦中小學教師的,每人每年發放津貼4000元(補助期限為3年)。同時,對農村教師在績效工資、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傾斜。慶陽市西峰區對于區定23個貧困村所在地的小學教師,每人每年一次性發放交通補助1500元;對農村小學優秀校長,每年設立20萬元獎勵基金并分等次予以獎勵;2014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將中級以上教師的職稱指標大幅度向農村教師傾斜,切實解決農村教師中級以上職稱比例偏低的問題。蘭州市七里河區財政撥出??顚嵤盁犸埞こ獭?,解決偏遠地區學校教師中午就餐困難和上下班交通問題。
(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切實提高辦學水平
甘肅省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動力,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探索多元辦學模式,轉變育人觀念,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一是實施聯盟辦學。各縣探索構建以強帶弱、以大領小、以優幫差、以高扶低、優勢互補的聯盟辦學模式,校際間組成發展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行捆綁式發展,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蘭州市西固區通過“并、聯、融、調及辦分校、集團化”六大措施,逐步探索出深度融合的“一體化”辦學新模式。白銀市白銀區將義務教育學校按照“城市學校+農村學?!薄袄闲?新?!钡姆绞胶汀皩W制相同、風格相近、地緣相鄰”的原則組建為7個“教育發展聯盟”。聯盟內實施“管理互通、研訓聯動、質量同進、文化共建、項目合作”運行模式,實現了存量盤活、共同發展的目標。
二是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各縣出臺了一系列具有指導性、實踐性、操作性的課堂教學改革制度和實施意見,有效推進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程。各學校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中心,積極探索和實踐具有校本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景泰縣義務教育階段在“有效自學—合理引導—變式訓練—及時檢測”上求實效;教學點和小班額在“個體談話—作業面批—當堂檢測—家校一體”上尋突破,努力構建以“有效自學、合理引導、高效訓練、適時檢測”為核心的具有景泰特色的教學模式。玉門市全面啟動了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生本教育”,打破“填鴨式、滿堂灌”模式,在城鄉學校建立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全新課堂教學模式。
三是開發校本課程。各縣結合地域實際和人文特點,積極探索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湛h深入發掘當地自然、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傳承地域文化,編寫了《徽縣地理》《我愛徽縣》《美麗虞關》《銀杏之都》等40余種校本教材。肅北縣積極研發蒙古族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等方面的校本課程11類20多項,建成了蒙古族舞蹈、馬頭琴等8類傳統文化特色功能室。
四是創建特色學校。全省上下將特色辦學作為重要內容,積極引導義務教育學校開展特色校創建活動。倡導學校開展特色辦學、文化辦學、品牌辦學,從學校文化建設、校本課程開發、課堂教學創新等多個領域挖掘文化內涵,打造品位高雅、特色鮮明的快樂校園,實現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特色育人。涇川縣以創建“書香、藝術、科技、快樂、平安、魅力”校園為載體,涌現出了一批辦學有品味、管理有創新、課改有亮點、文化氛圍濃的特色校園。慶城縣在辦學思想、辦學風格上精心提煉學校的精神文化,因地制宜地開展剪紙、徒手秧歌、跆拳道、圍棋、書法等特色活動。
(五)構建幫扶救助機制,著力維護教育公平
各縣落實國家和甘肅省要求,堅持“教育惠民”理念,關愛特殊群體,為他們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機會。
一是維護隨遷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利。2014年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要普遍對農民工隨遷子女開放,與城鎮戶籍學生混合編班統一管理”。各市、縣認真落實《實施意見》要求,堅持“兩為主”政策,努力解決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慶陽市西峰區實施公平入學工程,嚴格按照“劃片、就近、免試”原則,不設戶籍地域壁壘,實行“無障礙,全接納”。目前,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務工人員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到100%。蘭州市安寧區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納入全區教育發展規劃、納入財政保障體系,構建農民工子女關愛體系,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學。
二是維護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的權利。甘肅省政府制定了《甘肅省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計劃(2014-2016年)》,實施了特教學校建設工程和殘疾兒童少年助學工程。酒泉市肅州區建立了特殊教育學校經費全保障機制,生均經費達到2萬元。將殘疾學生全部納入城市低保范圍,免收住宿費、課本費、校服費,免費提供營養餐,從而實現了全免費的特殊教育。
三是維護貧困學生就讀權利。各縣全面落實“兩免一補”等國家各項資助政策,及時足額發放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在國家提供專項經費的基礎上,省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全省184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吃上了由政府提供的營養餐。靈臺縣多方籌資180萬元,成立了縣長教育基金,用以資助貧困師生并獎勵優秀師生,進一步健全完善了獎勵、資助長效機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部分縣個別年份的教育經費投入未實現增長。此次部分受檢縣近三年未能全面實現“三個增長”要求。靈臺縣、景泰縣、白銀市平川區、徽縣、蘭州市七里河區、瓜州縣、涇川縣未增長的年份及項目相對較多。雖然在省級督導檢查后,這些縣追補了拖欠經費,但仍有部分追補經費尚未實際用于學校。對照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需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資金缺口。
二是辦學條件還存在薄弱環節。絕大多數受檢縣不同程度地存在主城區、縣城中小學占地面積、校舍面積和體育運動場地不足、班額過大等現象,蘭州市安寧區、西固區、酒泉市肅州區、白銀市白銀區、永昌縣、慶陽市西峰區等相對更為嚴重。涇川縣、靈臺縣等部分中小學教學儀器設備配置水平相對較低。白銀市平川區在電腦、圖書裝備方面仍存在缺口。慶陽市西峰區存在3000人以上的大規模學校,布局不盡合理。蘭州市七里河區、瓜州縣在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等指標上差異系數超過0.8,校際差異過大。
三是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不足。景泰縣、肅北縣、蘭州市安寧區、玉門市等部分中小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任教師比例不達標。瓜州縣、景泰縣、徽縣等生均中級及以上專任教師差異系數不達標,高級別教師校際配置不均衡。音體美等學科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仍在許多農村學校普遍存在。白銀市白銀區、蘭州市西固區、玉門市等縣教師交流比例偏低,交流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夠健全。
四、督導意見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甘肅省各市(州)、各縣應針對本次檢查中、以及市縣自查和省級評估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認真研究,提出方案,部署整改。
一是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各級政府應認真落實國家“三個增長”及各項教育投入政策要求,相關縣對追補的欠撥資金要確保合理安排并全部用于學校。要在做好全面改薄工作、補齊標準化建設短板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內涵發展的專項投入力度,為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進一步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要結合城鎮化進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認真做好學校布局調整、學校建設和生源劃分,保證區域內學生就近入學需求。要重視新建居民區學校配套建設,落實學校與居民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有關規定,加快建設步伐,逐步解決學位不足、面積不足、班額過大等問題。同時廣泛實行聯盟辦學、連片走教,快速提升農村學校和城區周邊薄弱學校辦學水平,有效緩解中心城區的入學壓力。要堅持“抬高底部”的原則,加強薄弱學校改造和薄弱環節整改,采取一縣一策的辦法,對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逐一加以解決。
三是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始終把師資均衡作為工作重點,總結并堅持“精準補充”的好經驗、好做法,有效解決教師結構失衡的突出問題。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強化激勵機制,吸引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要繼續做好教師隊伍梯隊建設,完善“隴原名師”、學科帶頭人等名優教師培養機制,發揮名優教師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完善培訓體系,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培訓實效,整體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四是進一步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效機制。對照與教育部簽署的備忘錄中明確的任務和目標,甘肅省今后的工作依然艱巨。各級政府要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動態性,已達標縣要不斷完善已經建立的各項制度,鞏固成果,提高水平;未達標縣要對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認真查找薄弱環節,早計劃,早部署,早行動,早日實現規劃目標。
督導檢查結束后,請甘肅省進一步研究,及時布置整改工作,在三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