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12月27日訊 12月27日,教育部在京舉行第三場“辦實事 見實效”新聞發布會,介紹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有關情況。
青海省教育廳梅巖副廳長介紹青海省對口支援省部共建工作的有關進展。自2001年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實施以來,教育部先后確定了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等14所部屬高校對口支援青海高校,從政策、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理念等方面給予全方位、多層次支援,構建了國內高水平大學“團隊式”幫扶青海高校的新模式,譜寫了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在青海生動實踐的新篇章。20年來,在教育部和對口支援高校的傾情傾力支持下,青海高校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實現了“脫胎換骨”式的提升,促進了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突出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助力人才培養能力明顯提升。依托對口支援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共同實施“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大力推進研究生教育發展,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高層次人才本土化培養能力顯著增強。普通本??粕囵B規模從1.8萬人增長到7.4萬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從70多人增長到7300多人,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五年保持在90%以上。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通過“2+2”聯合培養、定向培養等形式,累計有3800余名學生到對口支援高校學習,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助力學科專業結構明顯優化。借助對口支援高校優質資源,構建四級一流學科建設體系,“三江源生態”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建設2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和2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博士、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從無到有,達到109個,實現了青海高校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全覆蓋,形成了三江源生態、高原醫學、藏醫藥學、高原農牧業、鹽湖化工、藏文信息處理、民族學等一批優勢特色學科,學科專業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三是助力師資隊伍建設明顯加快。清華大學選派李建保、陳強、梁曦東、王光謙4名知名學者擔任青海大學校長,北京師范大學選派常務副校長史培軍擔任青海師范大學校長。對口支援高校先后選派30余名學科帶頭人擔任院系負責人,200余名院士來青指導高校工作,7900余人次骨干教師來青授課講學,為青海高校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通過對口支援,青海高校獲批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立4個院士工作站,40余名教師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500余名教師到對口支援高校攻讀博士學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從20人增長到884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比從11%提高到80%,教師隊伍結構得到了極大改善,教師能力水平顯著提升。
四是助力科學研究水平明顯增強。通過對口支援高校的精準幫扶,青海高校獲批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8個“國字號”的科研平臺、7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批的科研經費從2000萬元增長到4億元,實現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大學科技園零的突破。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青?;?、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等一批重點研究平臺落戶青海高校,在鹽湖資源開發、光伏能源利用、藏漢雙語翻譯、包蟲病防治、農畜新品種培育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多項技術空白,青海高校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五是助力青海大學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04年,在教育部的全力推動下,青海大學成為首批“省部共建”高校,開啟了青海大學發展的新紀元,為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的支持下,青海大學從一所西部普通高校,成長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部省合建”高校,連續實現了學校發展的“三級跳”,各項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西部地區成長性最好的大學,樹立了全國高等教育對口支援的典范。
這些成績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親切關懷,得益于教育部和對口支援高校的鼎力支持、真情援助,凝結著一批批援青專家的絲絲心血、點滴汗水,讓我們更加深切感受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更加深切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無比溫暖。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把打造建設“生態文明高地”和產業發展“四地”的任務,與扎根高原建設中國一流大學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抓住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機遇,統籌謀劃和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優化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創新對口支援方式,拓展支援合作空間,努力實現對口支援重點領域、重大項目新突破,為實現青海教育現代化、推動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文/曾瑞鑫 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