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浪費令人擔憂,近年來,屢屢見諸報端的關于教材循環使用的報道也引發關注。教材循環使用到底難在哪兒?今天上午,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作出分析,教材修訂更新、不能在書上做標記的要求與學生學習習慣不符、存放場地受限等原因限制教材循環工作的推進。
申繼亮說,我國從2008年春季建立了部分國家課程教材循環使用制度,采用每年僅補充三分之一新教材的具體辦法。在教材循環制度的實施后,教育部經調研發現,目前相關工作仍面臨著一些現實困難與有待改進之處。
首先,教材內容的修訂與更新是推行教材循環工作面臨的一個難點。由于目前的教材循環制度采用的是補充部分新教材、循環使用部分舊教材而非整體更換的辦法,教材的修訂就會造成一個班學生使用不同教材版本的問題。
其二,教材的循環使用要求學生不能在書上做標記,這就無法與學生的學習習慣相適應。最后,采用教材循環而非專設新教材的做法也可能使學生更加忽視目前已缺乏重視的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
此外,存放舊教材的學校場地問題、教材本身的質量問題也都制約著教材循環的進一步推行。
申繼亮還談到,疫情帶來的衛生問題也給教材循環帶來新挑戰。出于對衛生問題的考慮,許多家長寧可選擇購置新教材或復印教材,而不愿采用學校發放的舊教材,“今后,我們將繼續收集各方面意見,進一步研究如何把先進理念和中國的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積極跟相關部委展開溝通,共同研究并提出下一步改進的措施和方案?!?實習生 鄭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