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幫扶資金20.5億元,培訓基層干部、技術人員超30萬人,選派掛職干部800余人次,形成教育扶貧、文化扶貧、科技扶貧等七大類高校扶貧特色路徑……2012年以來,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積極發揮高校的人才、科技、資源等優勢,扶貧成效顯著。
近年來,教育部直屬高校參與扶貧工作有哪些特色和亮點?高校扶貧有哪些獨特模式?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下一步,高校扶貧工作的重點有哪些?11月2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全面介紹了直屬高校扶貧工作進展及成效。
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師生積極參與,全力投入脫貧攻堅戰
“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成為中央單位定點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卑l布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說。
按照“盡銳出戰”的要求、“硬選人,選硬人”的標準,截至目前,直屬高校共選派掛職干部800余人次。除了指導干部選派工作,教育部還加大高校精準扶貧項目組織指導,動員師生積極參與、深度實踐。
劉昌亞舉例說,如“科技小院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帶動高校專家教授編寫農民培訓教材276套,培訓農民20多萬人次;“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帶動318萬名高校師生深入貧困地區,開展了37.8萬個創新創業項目。
自2018年起,教育部組織高校簽訂定點扶貧責任書,責任書任務逐年增加,確保幫扶力度不減。各高校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2億元、引進幫扶資金20.5億元、培訓基層干部14.1萬人、培訓技術人員19.1萬人、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5.25億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12.9億元。當前,直屬高校定點扶貧的所有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
在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盡銳出戰、全部投入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上,教育部發揮統籌作用,不斷優化高校扶貧力量組合。教育部協調14所部省合建高校和西北師范大學結對幫扶開展扶貧工作,構建了部內司局、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協同推進扶貧工作的機制。同時,探索和推動高校組團式扶貧工作,指導高校相繼成立了“教育扶貧聯盟”“農林扶貧聯盟”“健康扶貧聯盟”等8個高校扶貧聯盟,推動高校扶貧方式從“獨立團”向“集團軍”轉變。
今年9月,由中山大學牽頭,2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含部省共建高校)自愿組成的高?!奥糜畏鲐毬撁恕背闪?。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國亞萍介紹,聯盟搭建起了旅游扶貧資源共享平臺、人才培養平臺和共同研究平臺,進一步聚集和發揮了高校學科優勢。
發揮科技、人才優勢,打造高校特色扶貧七大路徑
直播帶貨活動近20場,超過140萬人在線關注;創辦“中傳創扶”扶貧車間,助力馬頭琴、“蒙繡”等草原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在內蒙古科右前旗,中國傳媒大學的幫扶讓這里發展紅火。
“作為去年新增的扶貧高校,學校以做好特色扶貧為己任、講好扶貧故事為重點、幫扶科右前旗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發揮學校專業優勢,整合傳媒特色資源,高效賦能扶貧工作的特色扶貧之路?!敝袊鴤髅酱髮W黨委書記、校長廖祥忠說。
劉昌亞介紹,各直屬高校發動全校力量,調動內外資源,創新開展各類特色扶貧項目,形成了教育扶貧、智力扶貧、健康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文化扶貧等七大類高校扶貧特色路徑。
“合陽縣是農業大縣,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群眾缺理念、缺知識、缺技術?!标兾魇『详柨h委副書記、縣長鄧寬社表示,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年定點幫扶以來,受益于學校農、林、水學科優勢和豐富的人才、科技等力量,合陽縣在農業技術人才培訓、發展優質產業等方面得到了很多幫扶,經濟社會各方面有了很大進展,2018年整縣脫貧摘帽,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
扶貧先扶智。清華大學在全國1100多個縣建立清華大學教育扶貧遠程教學站,構建覆蓋國家級貧困縣、革命老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網絡。山東大學投資294萬元援建河南確山縣老臧莊小學一棟綜合教學樓,3年培訓一線教師、教育管理者近3000人。
發揮科技優勢,東北林業大學依托“百人教授服務團”持續開展科技扶貧,利用471.1萬元資助31項科技扶貧專項項目,支持9項技術轉化項目。吉林大學累計引入扶貧資金1500萬元,改良鹽堿耕地1300畝。
多方籌措資源,廈門大學依托校友力量建設“廈門大學康業扶貧產業園”,總投資5億元,吸納本地貧困人口就業占全園區80%,生產總值占全縣15%。加大產業資金投入和資源引進,河海大學捐資870萬元實施“石泉縣高效蠶桑產業示范項目”等。
常態化、長久化、長效化扶貧,進一步助推鄉村振興
今年年底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后,明年將進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下一步,教育系統該如何抓好銜接,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合陽縣雖然已經脫貧,但是基礎仍然薄弱,成效還不穩固,仍然需要幫扶和支持?!编噷捝绫硎?,希望幫扶措施能常態化、長久化、長效化,真正做到機制穩定、力量穩定、措施穩定和成效穩定,助推實現鄉村振興。
劉昌亞也強調,在過渡期內,高校要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擺在突出位置來抓,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給予更多后續幫扶支持,“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得而復失”。
劉昌亞表示,目前,教育部正在謀劃如何跟高校繼續簽訂責任書,以責任書的方式,進一步推動高校在過渡期內實現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等“四個不摘”,深化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機制。
“脫貧是系統工程,農村也在發展。我們將在今后的過程當中,推動振興鄉村教育和教育振興鄉村,在這個過程當中,高校將通過各自的優勢和特色,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向前發展?!眲⒉齺啽硎?,目前高校在扶貧工作中形成的經驗和典型模式,如8個高校扶貧聯盟,將通過大膽探索實踐,為下一步全面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提供鮮活的經驗和可復制推廣的路徑模式。
“下一步,教育部將指導直屬高校按照中央設立過渡期的決策部署,持續支持脫貧摘帽地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指導直屬高校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做好高校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工作謀劃,科學研究制定好過渡期內相關幫扶工作的目標任務,確保政策和工作平穩過渡?!眲⒉齺喺f。(本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梁丹 董魯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