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11月26日訊(記者 劉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也是舉國上下共同奮進、努力的目標和愿景。今年,雖全球都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席卷,但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團結與毅力,依舊打贏了脫貧攻堅保衛戰。其中,教育作為“內涵動力”為脫貧攻堅不斷“輸血”。教育部直屬高校作為“脫貧攻堅戰隊”中的“精銳部隊”,也是各展“絕活兒”,通過教育扶貧、智力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文化扶貧等七方面,打出脫貧攻堅“組合拳”。
教育扶貧 內核“治愚”
各高校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等目標任務,加大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幫助貧困縣改善教學設施設備,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建立助教支教團隊和實踐基地,實施“推普項目”,創新推行遠程課堂、雙師課堂等教育信息化項目,助力打贏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
清華大學依托遠程教育領域的技術優勢,在全國1100多個縣建立清華大學教育扶貧遠程教學站,構建覆蓋國家級貧困縣、革命老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網絡。通過面授和遠程方式,累計培訓貧困地區基層治理、鄉村教育和鄉鎮產業等各類人才260萬人次。每年組織中外師生赴貧困地區開展暑期支教實踐,累計3700余人參與,足跡遍及20個省市自治區。
智力扶貧 高校牽頭專家“請進來”
各高校充分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聚焦貧困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等,扎實開展調查、論證、研究、推廣、培訓等工作,為當地黨委、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北京大學設立公共管理碩士(貧困治理方向),為脫貧攻堅戰一線的優秀人才提供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高水準教育平臺。學校與中國農業銀行共建鄉村振興研究院,與福建寧德市共建鄉村振興示范區,與寧夏閩寧鎮圍繞扶貧開展經驗交流。學校統籌云南彌渡縣兩級干部培訓工作,面向縣級領導干部開設“北京大學彌渡講壇”,重點介紹最新的發展思維和管理理念,面向村級干部開設“博雅耕讀鄉社”,邀請黨建、電商、醫療等領域的一線專家到村授課,解決村組干部實踐性知識不足問題。
科技扶貧 高??蒲谐晒D促地方產值
各高校發揮學科優勢,動員廣大專家教授走進扶貧一線,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及科技成果轉化,助推種養業、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發展升級。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科技小院、專家工作站等,提升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不斷促進形成經濟發展新業態,助推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
北京郵電大學印發《鼓勵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扶貧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意見》,組織專家教授團隊編制《長順縣信息化發展規劃》。舉辦北郵—長順科技文化周活動,助力長順縣成為貴州省首個啟動5G建設的縣市。積極協調行業內優質企業資源,籌措建設資金1334.6萬元,推動建設“智慧長順”項目。組建專業師生科技扶貧團隊,打造農產品訂單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為長順縣神泉谷景區打造“智慧神泉”旅游導覽系統,目前已穩定投入運行一年,累計接待游客70萬余人次。
吉林大學累計引入扶貧資金1500萬元,利用“快速液化農業廢棄物改良鹽堿土壤綜合利用技術”,改良鹽堿耕地1300畝,實現玉米最高增產3265斤/公頃,增產率19.8%,每公頃凈增收1000元以上,累計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產業扶貧 教授組團為地方經濟“開藥方”
各高校發揮特色學科優勢,幫助貧困縣加強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動員專家教授、科技服務團、博士服務團等專業力量,深入貧困縣,建設科技產業園、打造產業核心示范區,壯大集體經濟,建設扶貧車間,培育發展鄉村旅游、中草藥、民族文化用品、民間傳統技藝等特色產業,助推扶貧縣種養業、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發展升級,提高產品檔次,提升產品附加值。
中國農業大學依托“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務團”等平臺推廣實用農業技術、引進新品種,培育云南鎮康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提交產業報告4份,引進新技術7項、蔬菜新品種45個,培訓農技人員、致富帶頭人160人次,培訓農民300余人次,現場指導農民1000余人次,輻射帶動區2000余畝。
健康扶貧 打好脫貧“硬底子”
相關高校通過發揮醫學學科專業及附屬醫院作用,幫助扶貧縣改善醫療衛生設施和條件,提供醫務人員培養培訓、巡回醫療、遠程醫療等,協調愛心基金會引進幫扶資金,建立醫療人才幫扶“綠色通道”,推進醫聯體及重點??平ㄔO,持續提升扶貧縣醫療服務能力。
復旦大學整合附屬醫院及社會資源,形成覆蓋全健康主體和健康管理全過程的醫療幫扶體系,“醫院深度結對”“醫學人才培養”“專家工作站”“互聯網+醫療服務”“專項基金支持”構成醫療幫扶“組合拳”,以云南永平縣人民醫院為龍頭有效帶動縣域內醫療水平提升,顯著改善永平當地人群健康曲線。累計培訓醫務人員超過6000人次,縣域內患者就診率提升至90.4%以上。
消費扶貧 打通農特產品產業鏈
各高校積極動員教職員工、校友、社會力量等參與消費扶貧,積極推廣以購代捐的扶貧模式,組織開展貧困地區農產品定向直供高校食堂活動,探索建設了一批高?!坝唵问健鞭r產品直供基地,定期開展農產品進校園、扶貧專柜進校園等活動,搭建電商平臺,開展抖音帶貨直播等,為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貢獻力量。
北京郵電大學推動電商“云端”銷售,牽頭制定電商扶貧三年行動方案、電商發展五年規劃,推動建設電商服務站57個,開通貧困村電商網店39個,實現貧困村電商網店100%全覆蓋。推動貴州長順縣農產品引入溯源體系,已完成全縣7個溯源點的建設,10余款農產品上架至溯源平臺試運營。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的農產品銷售機制,推動貧困戶農產品進校園、監獄、超市、醫院、機關食堂。
文化扶貧 喚醒脫貧內驅力
各高校充分發揮學校語言、文化等特色學科專業優勢,針對貧困縣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等開展專題研究,挖掘當地民間藝術和傳統技藝,開展文藝下鄉、文化展演、文藝聯合創作等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激發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北京語言大學實施“圓夢工程”文藝培訓志愿服務行動之“名師美育課堂”線上培訓活動。選拔專家教授及博士生開展“行書的基本特點和筆法”“寫意山水”“鋼琴家的黃金時代”“中國傳統民歌欣賞與中國聲樂技巧”等系列課程,與包括廣西都安縣在內的河池市7個貧困縣結對子,以專業特長助力當地藝術師資培訓。
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中央音樂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青?;≈行摹?,將青?;】h列為中宣部推進縣域文化建設的首批試點。教職工捐款180余萬元、出版社捐款20萬元用于項目建設。協辦2020年海東市河湟藝術節系列活動之化隆縣二塘鄉第一屆“生態鄉村音樂”群眾文化藝術節活動。援建圖書閱覽室2座,捐助各類書籍2000余冊,價值7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