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們的評估,很多方面有了可喜的變化。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這些變化最為顯著?!痹诮逃?月4日舉行的2020教育金秋系列第二場發布會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布和在介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4號文件)落實評估情況時說。
張布和透露了兩組數據加以佐證:“一是優秀高中畢業生報考師范專業的比例在發生明顯變化。2019年各地高考成績排在本省前30%的畢業生報考師范專業的比例平均是33.4%,比2018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二是各地招聘新教師崗位的競爭一年比一年激烈。某省會城市今年招考912個中小學教師崗位,報名人數達到1.9萬,報名人數和招考崗位比例達到20∶1。這說明教師職業的認可度在逐漸提高,教師職業受到了一定歡迎?!?/p>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中央4號文件印發以來,全國教師隊伍整體面貌呈現出了新變化。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教育規劃綱要的收官之年,也是“國培計劃”實施10周年、“特崗計劃”實施15周年。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圍繞改革創新、補短板、強質量,取得了長足進展。
激發制度活力強師惠師
“黨對教師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教師教育提振顯著,教師管理更加優化,教師待遇穩步提升……”發布會上,張布和一口氣列舉了近年來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的幾大新進展。
“中央4號文件實施后綜合效應逐漸顯現,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呈現新氣象、新面貌?!睆埐己驼f。
社會認可度高了,教師們的腰桿“硬”了,錢包也“厚”了。近年來,教育部和各地通過不斷深化強師舉措,激發制度活力,書寫著教師隊伍建設的新篇章。
繼實施新時代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及配套的違規處理意見或辦法后,2019年,教育部會同中組部、中宣部等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與“十項準則”共同構建起國家層面關于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制度體系。
如今,從教育部到地方和學校,全方位立體式網格化的師德監管體系已然建立,各地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不斷健全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
“我們還組建了師德師風專家庫,持續推進師德師風基地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力量?!卑l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說。
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中小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評審有關文件,督促各省份在今年年內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深入推進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抓緊研制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推進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放管服”,激發廣大教師創新創造活力……近年來,各類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持續深化。
“我們還將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比斡讶航榻B。
管理優了,教師們的地位、待遇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任友群介紹,“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落實情況被納入對省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的重要內容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評估的重要指標,并確保各地要在今年年底前落實到位。
為進一步完善鄉村教師待遇保障機制,今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門還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確保鄉村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指導、督促各地加強省級財政統籌,優化支出結構,充分利用能夠破解實際問題的政策工具。深入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完善教師榮譽表彰體系,切實提高教師地位待遇,提升職業榮譽感?!比斡讶赫f,“近年來,教師的獲得感、職業榮譽感不斷增強?!?/p>
補齊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短板
“近5年來,中央財政劃撥獎補資金206億元,惠及中西部725個縣8萬多所學校近130萬名教師,合力實施了鄉村教師醫療、住房、榮譽獎勵等多種政策保障?!比斡讶赫f。
近年來,通過“特崗計劃”、公開招聘、定向培養、“縣管校聘”、退休支教等多元培養補充交流機制,大批優秀人才前往鄉村任教、支教,每年有約4.5萬名公費師范生到鄉村任教,極大緩解了鄉村教師短缺問題。
在這些更加多元的師資來源中,“特崗計劃”為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揮了獨特作用。
自2006年首次實施,“特崗計劃”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累計招聘95萬名特崗教師,覆蓋中西部1000多個縣3萬多所農村學校(含村小、教學點)。2006—2019年,全國特崗教師主要分布在鄉鎮和村屯區域,累計占比分別為61.4%和32.3%?!?5%的特崗教師在鄉鎮及以下學校任教,其中30%在村小和教學點,這是中國最基層的教學點了?!比斡讶赫f。
“特崗計劃”還集中補齊了大量英語、信息技術、音體美等鄉村短缺學科教師,大幅提高了鄉村教師隊伍學歷水平。2006—2019年,全國鄉村小學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從5%提高到49%,鄉村薄弱學科專任教師的比例從6%提高到17%。
為了解決鄉村教師“留不下”的現實問題,“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累計安排中央投資超200億元,支持建設了40多萬套農村教師周轉宿舍。
“我們從高原、山區、牧區等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做起,有力改善了鄉村支教、交流和特崗教師的基本工作生活條件,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眹野l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說。
在各項保障性政策支持下,特崗教師在崗率、服務期滿后的留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幾年特崗教師的留任率都在85%以上。這支“直接服務著我國邊遠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最薄弱區域和人群”的教師隊伍更加穩定。
教育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有著基礎性和持久性的作用。教育精準扶貧旨在讓貧困地區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而穩定且有質量的師資是基本保障。
“我們研制了政策工具包,用足政策全力助推教育脫貧攻堅?!比斡讶赫f。
201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7年來,共派出17萬余名教師到1272個縣支教,實現680個連片特困縣、152個國貧縣、418個省貧縣全覆蓋。
2017年底,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實施方案》,實施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2018—2020年,分兩批共向西藏、新疆選派9000余名教師。
2018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銀齡講學計劃實施方案》,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優秀退休校長、教研員、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等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講學,發揮優秀退休教師引領示范作用。2018—2019年,共有14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該計劃,共招募到4500余名退休講學教師。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實施方案》,面向西部地區行業、產業、企業急需的緊缺專業,遴選組織一批高校優秀退休教師支教、支研?,F階段,共有142名退休教師與受援高校達成意向,其中40名退休教師已到崗開展工作。
……
“2018年以來,國家累計為中西部貧困地區選派近9萬名支教教師,并著重向52個未摘帽貧困縣傾斜。通過中小學銀齡講學等計劃,為貧困地區輸送了優質師資力量,提升了教師素質能力?!比斡讶赫f。
促進提升教師隊伍質量
“師范教育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隊伍素質高不高、教育事業發展強不強?!睔W曉理把“師范教育”比作教師隊伍的“源頭活水”。
對此,任友群說,大力落實中央4號文件對振興教師教育的宏觀部署,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教師教育綜合改革效果顯著。他提供了一串數據:“‘十三五’期間,6所部屬師范院校累計招收公費師范生3.7萬余人。目前,全國有28個省份通過在學免費、到崗退費等多種方式,實施地方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三級五類師范專業認證。中央財政加大對師范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高校師范生和公費師范生生均撥款標準分別提高了3000元和5000元?!?/p>
再看現有教師隊伍的發展?!皣嘤媱潯睂嵤┻M入第10個年頭,教師培訓體系日趨完善。
“‘國培計劃’堅持服務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堅決落實扶貧攻堅,強化分層分類施訓,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師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實施10年來,基本上所有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師都輪訓了一遍以上,發揮了示范引領、雪中送炭和促進改革的作用?!比斡讶赫f。
發布會公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國培計劃”藍皮書(2010—2019)摘要》對此作了進一步闡述。2010—2019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國培計劃”經費172億元,其中中西部項目和幼師國培項目投入超過159億元,占比92%左右。10年來,國培參訓人均經費增長約2.6倍,已經覆蓋全部深度貧困縣以及貧困地區鄉村教師。該藍皮書稱,“國培計劃”實施10年,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教師培訓行動。
在職業教育方面,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穩步推進。任友群介紹,教育部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提出12條務實管用舉措?!笆濉逼陂g中央財政投入27億元,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開展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面向“1+X”證書制度15個試點領域專業,遴選了首批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培育建設單位122個,推進教師進行基于職業工作過程的模塊化教學改革。遴選公布102家企業為首批全國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推進校企合作。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謀劃“十四五”時期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更大發展的關鍵之年。未來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將如何邁上新臺階?
任友群介紹,一是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健全工作機制,培育全社會尊師重教良好風尚。二是實施高水平教師教育提升計劃,創建教師教育體系,升級能力素質提升工程。三是突破教師管理制度瓶頸,推進教師治理體系現代化。四是精準實施系列中西部項目,補強教師隊伍短板。五是切實提高教師地位待遇,提升職業榮譽感。
此外,歐曉理介紹,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師優先保障,從“做大做優、引領示范”“扶貧扶弱、補齊短板”“軟硬結合、建管并重”三方面,不斷為廣大教師工作、生活、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本報北京9月4日電 本報記者 梁丹 林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