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教育部在山東青島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聚焦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建設,打包推出了三大惠師利師強師文件。
重磅禮包之一為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四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又稱“職教師資12條”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實施方案》提出的重要一項舉措是,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建設,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學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辦好一批一流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一流職業技術師范專業。健全高等學校與地方政府、職業學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教師機制。
此外,聚焦“1+X”證書制度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對接“1+X”證書制度試點和行動導向的模塊化教學改革,培育一批具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能力的教師,探索適應職業技能等級培訓的教師分級培訓模式。
《實施方案》還改革創新了兩項基本制度。一是以雙師素質為導向改革新教師準入制度。完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考試制度。建立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開招聘機制。探索建立新教師為期1年的教育見習和為期3年的企業實踐制度。二是以雙師素質為核心深化教師考核評價改革。建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培訓評價組織多元參與的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
職教目前面臨的一個困境是社會認可度不高,這也給教師隊伍穩定帶來了一定挑戰。對此,《實施方案》提出,將落實權益保障和激勵機制提升社會地位。
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教師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同時,各地要結合職業院校承擔擴招任務、職業培訓的實際情況,核增績效工資總量。教師參與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包括職業技能培訓、1+X證書培訓等)等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制定職業教育教師減負政策。
任友群指出,《實施方案》適應職業教育“三教”改革、高職擴招、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等新任務新要求,從教師培養補充、資格準入、培訓發展、考核評價、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12條解決舉措。經過5-10年時間,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健全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數量充足,雙師結構明顯改善。(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