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楊凌6月12日訊(記者 董魯皖龍)“《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出臺后,各高校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進一步匯聚高校創新資源,深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苯裉?,教育部在陜西楊凌召開“落實全教會 奮進迎華誕”1+1系列發布會,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說,目前已有30余家單位制定了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方案,13家單位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
“《行動計劃》是以高校服務‘三農’的優勢和特色為基礎,匯集各類政策、資源,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需求,推動高校加快構建服務支撐鄉村振興科技創新體系的指導性文件,包含了6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實施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崩壮陶f。
“與‘三農’零距離接觸,創新技術和技術應用模式,就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一系列關鍵問題,用農業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敝袊こ淘涸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長期帶領團隊扎根農村,設立以“科技小院”為依托的特色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服務網絡。該團隊先后與全國1152名科研人員、6.5萬名農技推廣人員及13萬名農業企業技術人員和452個縣的2090萬名農民一起,在過去10年中,推廣應用技術累計5.66億畝,增加糧食生產3300萬噸,減少氮肥用量120萬噸,增收節支793億元。
雷朝滋介紹,在科學研究支撐方面,“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農業農村領域累計牽頭承擔項目占總項目數的近40%。高校在農業遺傳育種、土壤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2017年我國農業科學15項重大進展中,高校牽頭完成7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源頭動力。
“學校積極開展面向農業生產實際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破解‘小麥癌癥’條銹病防治難題;建立旱區農業高效用水技術體系;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西農979’累計推廣面積過億畝;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取得巨大成效,助推陜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里?!蔽鞅鞭r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說。
新時代以來,高校圍繞鄉村振興持續創新,在能力建設提升方面進行積極探索,通過“專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車”“百名教授興百村”等多種農業科技推廣的新做法,為鄉村振興培育產業新動能,成效顯著。39所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共建設了各類試驗站300余個,院士、專家工作站500余個,各類農業推廣示范基地和特色產業基地近1400個,服務涉農企業1700余家,示范推廣新成果1萬余項,新增產值近6000億元。
“學校牽住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的牛鼻子,堅持圍繞一個領軍人物,培植一個創新團隊,支撐一個優勢學科,促進一個富民產業‘四個一’特色發展模式,培育出了以油菜、柑橘、種豬、獸用疫苗、綠色超級稻等為代表的標志性創新成果,5年來共示范推廣新成果、新技術200余項,帶動發展農業產業新增產值超千億元?!比A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說。
高校是高水平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人才的聚集地。統計顯示,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三五”新增崗位科學家中,來自高校的專家有164人,占總數的46%。39所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累計派出科技特派員4.6萬人次,培訓鄉村振興人才48萬余人次,培訓農業技術人員43萬余人次,以各種形式培訓新型農民250余萬人次。
“聚焦精準扶貧,高校已經深入國家特困連片地區布點建站,通過‘產業技術+示范推廣+人才+農戶’等多種扶貧模式,實現專家到農戶、技術到農田、產品到市場,增強貧困片區的造血機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崩壮陶f,在戰略研究方面,高校已經成立鄉村振興相關的研究機構百余個。
“2006年5月,湖州與浙江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創新開啟了市校合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路。13年來,市校雙方深入合作,在湖州實施了三輪‘1381行動計劃’,全面促進了湖州‘三農’發展、鄉村振興,湖州市連續6年在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榮登第一,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1767元,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1.71∶1?!闭憬『菔懈笔虚L蔣偉峰說。
雷朝滋說,下一步,教育部將在統籌資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落實立德樹人、強化實踐教育,決勝脫貧攻堅、做好統籌銜接等方面加大引導和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