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寧夏在2018年一躍而上,全區所有縣(市、區)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以省為單位實現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
談及目標的實現,3月26日,在教育部發布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李秋玲表示,寧夏自然條件艱苦,教育基礎薄弱,教師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鄉村教師能力弱、待遇低,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短板。為此,寧夏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均衡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李秋玲介紹,首先是創新教師退出機制,“從2011年起,針對歷史遺留的民辦轉公辦教師數量多、年齡偏大、長期生病等突出問題,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教師退出機制,對符合條件、自愿申請的教師提前辦理退休手續,三年時間共有6155名教師退出教學崗位,騰出的編制全部用于補充青年教師?!?nbsp;
此外,還完善教師補充機制。通過特崗計劃、公費師范生安置及事業單位招聘等方式,近10年累計補充教師2.5萬余名,占中小學專任教師總數37%,教師隊伍平均年齡由10年前的45歲下降到39歲,專業化、年輕化水平大幅提升。2013年開始實施地方公費師范生項目,累計定向培養中小學教師1,400名,重點解決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短缺問題。
同時,建立動態管理機制。針對城鎮化進程加快、學齡人口不斷變化的現實,建立了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動態管理機制,每兩年對各市、縣(區)中小學編制核定調整一次。2015年以來,全區調整中小學教職工編制近4000名。
寧夏還建立了交流輪崗機制。堅持把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作為職務晉升、職稱評審的硬指標,每年校長交流輪崗比例達23%,教師交流輪崗比例達11%,引導優秀教師和骨干教師向薄弱學校和鄉村學校流動。
李秋玲表示,為讓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寧夏還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重點向農村、偏遠地區傾斜。
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教師和特崗教師補貼標準每月人均山區900元、川區500元,最高達到1800多元。對連續在農村中小學校工作15年、25年且目前仍在崗的教師,不設門檻和職位限制,分別有2255名教師直接評聘中級職稱、有4419名教師直接評聘高級職稱。將自治區特級教師的評選比例由1.5‰提高到3‰。實施鄉村骨干教師支持計劃,各市、縣(區)每年按10%的比例評選認定鄉村骨干教師并給予獎勵補助。對在農村從教20年的教師建立了療養制度,每年有200人參加療養。
此外,還強化了教師能力提升。各縣(市、區)整合設置了教師發展中心,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培訓體系,累積培訓教師31萬人次,骨干教師6100多名,中小學校長1.2萬余人次。建立了“塞上名師”、名師工作室評選建設機制。建立特崗教師上崗前在優質學校頂崗實踐機制,對非師范類特崗教師進行崗前培訓。通過中西部協作,每年選派校長和骨干教師到江蘇、福建等省掛職鍛煉。(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